奔流新闻5小时前
在浩渺的渤海湾西岸,一座以抗日英烈之名镌刻的现代化港口——黄骅港,正以科技与生态双翼振翅高飞。作为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第二大战略枢纽,这座承载着英雄精神与时代使命的港口,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55亿吨,同比增长7.35%,持续稳固其在全国能源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1943年,年仅32岁的八路军将领黄骅在新青县大赵村遇刺殉国。这位18岁入党、历经长征烽火的抗日名将,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寇”的军事智慧威震华北。为铭记英烈,新青县于1945年更名为黄骅县,1989年升格为县级市。历史总在续写传奇——东距烈士牺牲地30公里处,一座世界级大港正以“黄骅”之名崛起,将红色基因注入蓝色海洋经济。
20世纪90年代,国家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让黄骅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机——建设黄骅港。面对全球无先例的淤泥粉沙质海岸建港难题,200多位各领域专家实地勘察,调研会诊、开展研究,终于解决了泥沙、水文地质、平面布置、建设方案等问题,突破了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大港的瓶颈,实施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外航道整治工程。2001年,提前三年竣工的一期工程以“精卫填海”之志,终结沧州“有海无港”的历史。
“渤海滩,金银滩。鱼肥对虾鲜。如今再建个新港口,生活一步一层天。”从此,沧州人从“苦海沿边”改命,奔向港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走进国能黄骅港煤炭港区,全球领先的O型翻车机系统正演绎工业美学:150秒完成4节车厢翻转,90分钟卸空万吨列车,年处理能力达1亿吨。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实现“鼠标轻点,煤龙入海”——8000吨煤炭1小时完成卸车,5万吨货轮24小时内完成装卸。“港区采用上、中、下三级管控模式,从源头上将煤炭作业过程中的煤尘降到最低,确保环保高效。”负责人赵炎介绍,翻转过程中,两侧干雾抑尘系统同步喷射微米级水雾,与煤尘碰撞沉降;底层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质长效抑尘技术,精准控制煤炭外含水量至 7‰,从源头杜绝扬尘,让传统印象中的“黑码头”变身生态园区。
在170万平方米生态景观带的掩映下,黄骅港的创新不止于运输:煤污水经“两湖三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再生,基本实现工业用水自给自足;独创“煤尘+水=煤饼”工艺,年创收超千万元。
从单一煤炭港到综合物流门户,黄骅港的蜕变折射时代脉动。以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为例,每年通过黄骅港散货港区运输约1400万吨的货物,运量大,成本高。在黄骅港和政府部门支持下,该公司采用“电车+皮带走廊”的方式进行运输,构建起短距离绿色运输新通道。这座英雄之城正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书写新时代的“河海传奇”。
这座用科技重塑能源安全版图、以生态重新定义港口形态的现代化大港,正如其名——黄骅,在浩荡时代浪潮中骅骝开道,勇立潮头。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图丨受访者提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