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4小时前
五月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内,蹬大缸的艺人额角沁汗仍稳如磐石,“三仙归洞”的戏法引得观众屏息凝神,高空绸吊演员在穹顶划出惊心动魄的弧线……这座常住人口仅21.8万的运河小城,正以传承千年的杂技艺术为笔,在新时代文旅版图上书写“文武沧州”的传奇篇章。
从大运河畔的“江湖绝技”到世界公认的“东方艺术明珠”,吴桥杂技走过了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蝶变之路。“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曾经,京杭大运河畔响彻着吴桥杂技艺人唱出的锣歌。运河,赋予了吴桥杂技艺人“闯”江湖的脉络,也为这门技艺注入了“闯荡”的魂魄。如今,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技艺已升华为涵盖7大类400多项技艺的庞大体系,更孕育出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齐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在江湖文化城的青砖灰瓦间,“八大怪”传人正以循环展演重现着天桥盛景。硬气功表演者赤脚踏过刀刃,蹬缸艺人将200斤陶缸舞作陀螺,每个摊位前围满举着手机的游客。“孩子说比游乐场还过瘾,传统绝技里藏着真正的中国功夫。”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女士感慨道。这种“行进式观演”模式,让杂技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化作鲜活的时空穿越。
当传统绝技邂逅现代科技,江湖大剧院正上演着颠覆想象的视听盛宴。高空绸吊与LED显示屏交织,声光电技术将“高空飞人”的惊险渲染得淋漓尽致。在鬼手居剧场,非遗传承人以“三仙归洞”戏法引爆全场,“我们让魔术从街头表演升级为沉浸式体验。”景区负责人介绍,这种古今对话的展演模式,使非遗技艺重获新生。
从谋生手段到文化名片,吴桥杂技的嬗变,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当大运河的涛声再次响起,千年杂技正以崭新姿态,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江湖传说。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