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5小时前
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丨守护运河三百年 谢家坝再现“铜帮铁底”传奇
5月15日,“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2025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和网络达人沧州行活动走进谢家坝。这座以糯米浆铸就的夯土坝,静卧于大运河沧州东光段“九龙十八弯”的险峻河道旁,历经三百年风雨,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铜帮铁底”之姿守护两岸平安,成为中国古代水利智慧的历史见证。
谢家坝所在的连镇段大运河,因河道曲折多弯、水流湍急,历史上屡屡决堤,被称为“九龙十八弯”。清代康熙年间,当地谢氏乡绅捐资购入万余斤糯米,组织民众以糯米浆混合白灰、黄土分层夯筑成坝。坝体长218米、高5米,底部以柏木桩加固地基,中层铺毛石垫层,顶部以18至20厘米厚的糯米浆层逐层夯实,形成“上柔下刚”的抗压结构。这一设计不仅抵御了河水对弯道顶冲点的剧烈冲刷,更因糯米浆三合土“越泡越结实”的特性,被百姓誉为“铜帮铁底”。
“三湾顶一闸”的水工智慧同样令人称奇。通过保留河道弯道延长水流路径、降低流速,谢家坝所在的河段无需修建水闸即可实现漕船平稳通行,成为古代水利工程“天人合一”生态哲思的典范。
谢家坝的修建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凝聚了多方力量的协作。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晋商、浙商等商帮因漕运利益攸关,纷纷捐资出力,士绅、工匠与百姓共同筑就了这一防洪屏障。自建成以来,连镇“数百年再无决堤”,商贸繁盛如昔,“日受千帆过,夜泊万盏灯”的盛景延续至今。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谢家坝的功能从实用水利工程转向文化地标。2012年,文物部门以“修旧如旧”工艺加固坝体,并依托其建成水工智慧展示馆。如今,游客可沿栈道登顶,俯瞰原生态运河风貌;研学团队则通过夯土制作体验,感受古人“一锤一錾筑平安”的匠心。
“谢家坝不只是水利工程,它更像一本立体教科书。”作家邓海春在参观谢家坝后如此评价。从糯米筑堤的匠心,到弯道代闸的智慧;从乡绅捐资的义举,到年轻一代的护坝传承,谢家坝作为北方糯米坝的典型代表,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智慧,亦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思。
站在谢家坝顶,远眺运河蜿蜒,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从糯米筑坝的匠心到文旅融合的创举,沧州以“文武双全”的姿态,让千年运河的故事流淌向更远的未来。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王夏菁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