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客户端3小时前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应积极响应社会变革的节奏,成为与时代共振的重要力量。
5月17日,马可波罗控股“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暨专题展览“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建筑陶瓷艺术化与城市公共空间展”正式揭幕。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馆、中国壁画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代表、艺术家、文化界人士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文化盛宴”。
活动伊始,40余位与会嘉宾通过陶瓷彩绘的方式创意签到,在陶瓷坯上留下个性化印记,正式拉开展览序幕。在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馆长朱红宇导览下,嘉宾与观众深入展厅,开启沉浸式艺术体验。朱红宇表示:“建筑陶瓷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承载着当代美学和文化表达,我们希望通过跨界融合,让陶瓷艺术真正走出去,深植于城市肌理之中,成为公共空间的文化印记”。
推动建筑陶瓷艺术化
60余件作品演绎陶瓷的“破壁新生”
“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建筑陶瓷艺术化与城市公共空间展”由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承办,于5月17日至8月18日在马可波罗控股总部二楼展厅对外开放。
本次展览展出60余件由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的陶瓷壁画作品,涵盖马可波罗文化陶瓷的众多工程案例,充分展现“建筑陶瓷艺术化”的探索成果。从实验性陶瓷壁画到大型上墙壁画、从材料革新到艺术表现,呈现建筑陶瓷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发挥连接文化与生活的作用,成为塑造城市视觉形象、传递城市文化符号的重要媒介。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首任馆长王见教授在观展后表示,马可波罗控股“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做得非常好,将博物馆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一一进行展示,并且能够与众多艺术家进行广泛合作和创作,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他还称,相信在未来,能够在这里看到更多艺术发展的可能性。
据介绍,马可波罗控股建有行业首座建筑陶瓷博物馆,持续开展文化创新实践数十载,自主研发的文化陶瓷赋能众多大型工程建设。北京大兴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敦煌丝绸之路文博会展中心等地标建筑,以及昆明地铁5号线、佛山地铁2号线、哈尔滨地铁2号线、深圳地铁3号线、东莞地铁2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均有马可波罗文化陶瓷的身影。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话“建筑陶瓷艺术化与城市公共空间”
当天下午,“建筑陶瓷艺术化与城市公共空间”学术研讨会在马可波罗控股总部八楼会议室成功召开,由王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会上,王见教授致辞阐述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和意义。30余位来自陶瓷艺术壁画、城市设计、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度交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与公共环境的艺术优化”的核心议题,在“陶瓷材料的可持续性与艺术表现力”“陶瓷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路径”“传统陶瓷工艺的当代表达”等方面展开了深刻讨论。
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馆长朱红宇也在会上分享了近年来马可波罗文化陶瓷在壁画创作上的实践成果,详细介绍了企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探索,并就未来与高校共建“大湾区壁画创研中心”的设想展开展望。
传承非遗技艺
“东莞瓷刻”社教课程首发亮相
2025年,马可波罗文化陶瓷“东莞瓷刻”技艺作为传统美术类项目成功入选东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瓷为纸,以刀为笔,以釉为彩,东莞瓷刻通过巧妙融合中国书画的写意神韵与雕刻的立体语言,在马可波罗文化陶瓷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探索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该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博物馆在本次“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正式向公众推出全新的非遗社教课程——“刻瓷绘彩”系列。当天,30位艺术爱好者齐聚陶吧,在参观陶瓷壁画展览的基础上,参与以非遗技艺“东莞瓷刻”为核心的创作体验,近距离观摩雕刻工艺,亲手创作专属瓷板艺术作品,切身感受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的魅力。
梁小姐是现场众多艺术爱好者之一,常年从事非遗文化相关工作的她,对此次博物馆全新推出的非遗社教课程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在过去,刻瓷对创作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高超的雕刻技艺。现在,普通市民也可以亲自上手体验,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她觉得这也是马可波罗控股始终秉承的“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理念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不仅展现了马可波罗文化陶瓷在建筑陶瓷艺术化领域的创新成果,同时还搭建了艺术家、学者、企业三方共创的合作平台。通过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与社教活动的多维度融合,积极探索建筑陶瓷文化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当代表达路径,为城市注入更多温度与审美,真正实现“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