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消失的900多万元公积金重新归位
北京市房山区检察院检察官 侯士芳
北京初春的一天,我院的接待室里,一个小伙子满头大汗,手里紧紧攥着皱巴巴的借条说:“检察官,我的公积金被人骗走了!”
这话乍一听荒谬至极:提取公积金要本人符合条件、层层审核,怎么会轻易被骗呢?没想到,这个离奇的开头,竟牵扯出一起假官司。
小伙子姓王。几个月前,股市飘红让小王急红了眼,可缺少本金却成了拦路虎。此时,朋友圈突然出现的“专业提取公积金”广告像一根救命稻草。小王联系上广告中的老魏后,对方打包票说:“兄弟放心,我帮上百人取过,合法合规,绝对出不了岔子!”
在老魏的“指导”下,小王亲手写下15万元的借条和收条。接着在老魏的安排下,小王成了被告。法庭调解时,老魏拿着假借条声泪俱下,小王配合着低头认错,法院很快出具了还款调解书。20天后,小王的公积金账户被法院直接扣划,执行款就这样转到了老魏手里。小王心中虽有不安,但想着马上就能拿到投资本金,也就忍了。可当老魏打回8万元时,小王才发现手续费从约定的20%暴涨到了近50%。他顿时觉得不对劲,想要反悔,可老魏电话关机,人间蒸发。
我一听这个过程,虚构借贷事实,利用司法程序,获取不当利益,是典型的虚假诉讼。顺着线索深挖,我们发现老魏近3年有32起同类案件,涉案金额超400万元。资金流向显示,每笔公积金到账后,老魏都会通过其他人的账户进行周转,再将“缩水”的钱转回给像小王这样的“借款人”。
资金回流的证据有了,但当事人相关的证据,只有小王的陈述,还远远不足以认定虚假诉讼的事实。接下来的重点,就是突破其他“借款人”了。当我们找到另一位借款人小李时,她却矢口否认。转机出现在我们发现32人中的小李和小马是同事关系。第二次询问时,我们将小李、小马安排在相邻的两间询问室。结束询问时,两人在走廊中“偶遇”。小李脸色瞬间煞白:“他怎么在这儿?他说什么了?”我说:“人家态度可比你好”,这句话彻底击溃了小李的心理防线。之后,小李、小马双双坦白,其余当事人也逐一被击破。
接下来就是老魏了,没想到老魏被找到后,竟还在狡辩:“我帮他们取自己的钱也犯法?”我们义正词严:“合法提取没问题,但欺骗法院、破坏司法秩序、危害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秩序,就是违法犯罪!”
案件看似尘埃落定,然而用来转账的“其他人”却成了我们心里的一根刺。翻遍老魏数百页的银行流水,经过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调查,一个分工明确的10人作案团伙逐渐浮出水面。10人共涉及132起虚假诉讼案件,涉案金额高达900余万元。
检察机关对这132个案子向法院提出民事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法院全部采纳,撤销了这些案子的调解结果。老魏等10人也因构成虚假诉讼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至于小王等人,因为情节轻微、退还了公积金款,均被不起诉,消失的900余万元公积金重新回到了原位!
案子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们意识到,这绝非个案,背后或许藏着庞大的黑灰产业链。在北京市检察院的支持下,“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运而生。如今,这个模型已在全国范围内触发监督线索,其中,北京市检察机关运用这个模型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共计206件,还向河北省、辽宁省检察机关移送监督线索114条,向公安机关移送犯罪线索300余条,178人被立案侦查,1300余万元公积金款被追回,成功斩断了伸向公积金的“黑手”。
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不仅是对虚假诉讼行为的雷霆出击,更是一堂全民普法课。当虚假诉讼的迷雾被驱散,公平正义的阳光才能普照每一个角落。
文章来源 |《检察日报》2025年5月17日报道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