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非遗
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散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
串联起往昔与今朝
顺义
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孕育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非遗
顺义融媒推出《非遗传承在顺义》栏目
带您一起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
本期我们走近
斫琴技艺
何为斫【zhuó 】琴?
Museum
斫琴是指使用刀斧工具砍、削、铲、錾手法加工琴的过程。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21年,斫琴技艺入选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顺义区斫琴技艺传承人张猛师承管派斫琴大师田双琨。
管派斫琴技艺传承脉络
第一代 管平湖
第二代 田双琨
第三代 张猛
张猛家中悬挂的古琴。
走进管派斫琴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张猛家中,客厅墙上悬挂着6张古琴,材质有杉木、桐木等木材,有的光亮如镜、有的温润如玉,各有特点。
张猛弹奏古琴。
“善弹者善斫也。我自幼学习声乐,2000年听了一场古琴音乐会后,古琴美妙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于是2001年开始学习古琴。随着弹奏技艺精进,我萌生了自己制琴的想法,2010年开始和师傅田双琨学习制琴。”张猛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张猛按模板定位古琴结构。
张猛将木材打磨出形。
“制琴不仅仅是打磨一块木头,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对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张猛对女儿说。近年来,张猛逐渐将斫琴技艺传授给大学学习大漆工艺的女儿,并和她共同探讨古琴制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
制作一张古琴需要十大工序,每道工序都细之又细、精之又精,最终才能制成一张弹之如同天籁回旋的古琴。张猛悉心挑选出一块杉木,先将九霄环佩式琴模板比对在杉木上描出轮廓,确定大槽腹、纳音等部位的位置,随后用斧头砍出形。出形只是斫琴的第一步,虽有模子可循,但后续的铲、錾、打磨等工序,则极为考验斫琴师的经验。
张猛打磨上灰胎后的古琴。
张猛边拿出了一张正在进行上灰胎步骤的琴边说:“我们将大漆和粗、中、细三种不同目数的鹿角霜混合,调制成灰胎,分别刮到琴面。灰胎干燥期较长,刮一遍要等待10天左右才能达到表面干燥的状态,然后才能刮第二遍。”如此要刮20多遍,自然存放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彻底干燥。
张猛教授学生弹奏古琴。
如何将斫琴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一直是张猛牵挂的事。于是,现在除了制琴,他也到区少年宫、在工作室教授古琴弹奏。“曾经有人想和我学制琴,但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我希望通过教授弹奏古琴,吸引更多人对古琴产生兴趣,从而关注古琴制作,传承斫琴技艺。”张猛说。
非遗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闪耀着智慧、勤劳与匠心的光芒
聆听了传承人的坚守心声
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非遗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