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远古时期总是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你能想象,数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就已经 “会住、会吃、会打扮” 了吗?在贵州,近 500 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其中洞穴遗址占比高达 80% - 85%,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为何贵州会留存如此多的洞穴遗址?古人类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智慧呢?
贵安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复原模型
喀斯特岩壁上选择“黄金户型”
“我们贵州是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大量的岩溶洞穴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贵州省博物馆自然部副主任蔡思夫介绍道。大约 30 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众多冰期和间冰期,当时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海平面较低,整体温湿度相对较低,而洞穴则为人类提供了干燥又安全的避风港。
在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以洞穴遗址为主。古人类挑选洞穴时眼光十分独到:首先,洞穴要有高辨识度,毕竟在没有现代导航工具的远古时期,标志性的地点是记住 “家”的关键;其次,洞穴距地面需有一定高度,这样既能在洪水期免受侵扰,又能保持内部干燥,便于生活。
此外,古人类族群规模较小,一般只有 20 到 30 多人,大型洞穴难以掌控,无论是防御野兽还是取暖保温都存在困难。因此,中等大小、标识性好且地势较高的洞穴,就成了他们的理想居所。
貉(标本)
从巨兽到河鲜 解锁多元食谱
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主要以大型的食草类动物为食,如剑齿象、中国犀以及华南巨貘等,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蛋白质来源。那么,古人类是如何捕获这些大型野兽的呢?
蔡思夫解释说,旧石器时代存在两种经济模式,即狩猎采集经济和渔猎采集经济。在狩猎采集经济中,人类学会用火后,会用火对野生动物进行驱逐,将其集中到一块,把身体强壮的成年个体赶走,留下老年个体、幼小个体、跑不快的个体或有伤的个体,然后再进行攻击。他们使用的工具有刮削器加工的木质长矛、长木棍与尖状器组合而成的长矛、含有石簇的弓箭等。
随着气候的变化,大型食草类动物逐渐减少,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扩大食谱,开始捕猎小型动物。大约2万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吃鱼,在贵州主要采用鱼镖进行捕猎。从招果洞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残碎骨、牙齿和动物标本中可以看到,除了原有的牛、鹿等有蹄类动物,还有水生的螺、鱼、蚌等水生动物,成为了他们餐桌上的新宠。
同时,野果、野生稻谷和野生粟等植物,也丰富了他们的饮食。从单一食物到多元食谱的转变,不仅解决了温饱,更为人类智商和智力发展、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穿孔牙饰
骨牙雕琢开启“原始时尚”
“人类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也在逐步发展,对自身的装饰也在不断提高。”蔡思夫说道。在贵州出土的旧石器时代装饰品中,有一件距今1.5万-1.2万年的穿孔牙饰品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用一颗獾的牙齿对其牙根部分进行钻孔后制成的,像现在的项链吊坠,用于装饰。这标志着在1.5万年至1.2万年前,贵州的古人类就已经开始装饰自己的身体,对自身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
除了装饰品,古人类还充分利用获取动物蛋白后剩下的骨头。他们会将动物的脚骨加工成脚铲、骨铲等工具,用于采集或生活加工;骨锥则推测主要用于对皮张进行钻孔,打孔后缝合在一起,做成衣服,以此来遮体、保暖。
贵州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住、吃、穿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意识。这些遗址和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了解人类进化历程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寻人类祖先的生活奥秘,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波澜壮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董婧珣 王华 侯萌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