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在校园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默默承受同伴的不合理要求,不敢说 “不”,最终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懂得拒绝的孩子,被霸凌的概率比同龄人高出 3 倍。而这些孩子的性格养成,往往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以下四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正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推向 “被欺负” 的边缘。
过度控制型:剥夺孩子自主表达的权利
在过度控制型家庭中,父母习惯替孩子做所有决定,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大到选择兴趣班、填报志愿。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自主意识被压抑,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能力。当面对同伴的不合理要求时,他们早已习惯顺从,不敢提出异议。曾有心理咨询案例显示,一名长期被父母严格管控的初中生,在班级里被同学强迫代写作业、跑腿买东西,却从未拒绝,因为他害怕 “不听话” 会遭到批评,这种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社交中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情感忽视型:孩子缺乏安全感与自信
情感忽视型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不足。孩子的喜怒哀乐无人倾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认为自己的需求无关紧要,不值得被满足。在社交场合中,他们不敢拒绝他人,担心一旦拒绝就会被抛弃,失去仅有的社交关系。某教育机构调查发现,在因被霸凌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中,超过 40% 来自情感忽视型家庭,这些孩子像 “惊弓之鸟”,在人际交往中只能被动接受。
过度保护型:弱化孩子的应对能力
过度保护型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为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机会独立面对困难和冲突,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当在学校遇到不合理要求时,他们不知如何应对,只能选择默默忍受。例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亲自到学校替孩子 “出头”。这种做法看似保护了孩子,实则剥夺了孩子锻炼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使孩子在面对霸凌时毫无还手之力。
严苛批评型: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在严苛批评型家庭中,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指责和批评。“这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这点小事都办砸了,真没用!” 这样的话语像一把把利刃,不断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拒绝他人,只能通过满足他人的要求来获得认可。研究表明,长期遭受严苛批评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卑、怯懦的性格特点,在社交中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想要培养孩子敢于拒绝的勇气,家长需要转变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合理范围内做决定,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适当放手,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积累应对问题的经验;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挺直腰杆,勇敢地对不合理的要求说 “不”,远离被霸凌的风险。#创作挑战赛八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