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博物馆,是凝固的时间,是文明的回响。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今年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建立120周年。今晚,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带您回望百年,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传奇!
烽烟再起
故宫文物踏上南迁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面临战火威胁,一场史无前例的文物大迁移拉开帷幕。工作人员以纸、棉花、稻草层层包裹文物,甚至以“撒豆成芽”的民间智慧填满箱体空隙。
1933年2月5日深夜,2000 多箱文物从故宫神武门出发,踏上南迁之路。在战火纷飞中,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多地,最终让文物躲过日军掠夺。1946年,巴县、峨嵋、乐山的三处文物集中到了重庆,陆续开始运往南京,被称为“文物东归”。这一场长达两万里的文物迁移之旅,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其实,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萌芽,始于张謇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他将西方博物馆理念与中国园林美学融合,以“苑”代“院”,让文物与自然共生。此后,国立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相继诞生,中国近代博物馆体系初具雏形。
跨越时空
探寻文明瑰宝的前世今生
一把考古手铲,掀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与中国学者在仰韶村挥下第一铲,彩陶碎片破土而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彻底推翻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数千件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实证了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
1951年秋,郑振铎随团出访途经香港时,得知东晋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两件国宝级文物被抵押,且即将到期。深知文物流失危害的他,请求国家赎回。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并指示购回,要求鉴别真伪、查明有无讹骗。不到两个月,1951年11月26日,两帖被顺利回购,两天后回到广州。两份国宝重归故土,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抢救流散国宝的序幕。
而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的惊世现身,则将中国考古推向巅峰。袁仲一带领团队以最原始的探杆钻探,揭开地下军阵的冰山一角。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兵马俑博物馆又是如何建成的?
“海归天王”
我国第一件无偿追回的海外国宝
2000年2月,美国佳士德准备拍卖中国文物,其中209号拍品是武士浮雕中的一件栖凤踏牛武士。中国立即成立专家组赴美追讨。面对拍品所有者的否认,中国专家将王处直墓周围土样与浮雕土样化验比对,铁证如山,迫使美国司法部门裁决无偿归还。
然而,这只是其中一块,另一块武士像却不知下落。就在官司焦灼时,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先生主动联系中国国家文物局,寄来他收藏的另一边武士像照片。历经磨难,2001 年 5 月,两件武士浮雕像终于回归故土,成为我国文物追回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从数字敦煌的8K高清图像,到元宇宙时代的沉浸式体验,文物真正“活”了起来。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博物馆亦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博物馆的未来,是科技与人文的交织,是本土与世界的共舞。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文明永远年轻!
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的《档案》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