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2小时前
不少新能源车车主,遇到新的停车烦恼。据北京日报报道,有的小区物业由于担心消防安全隐患,禁止新能源车进入智能立体车库;不少地下车库机械车位由于对车身尺寸、重量有限制,新能源车面临超宽停不下、超重有隐患、停后充电难的窘境。智能立体车库、机械车位给新能源车出的难题,有待城市管理者给出智慧答案。
据报道,近年来,不少小区、商超、医院或建智能立体车库,或设机械车位,利用有限空间拓展停车资源,但对新能源车普遍“不友好”。比如慧谷金色家园二期等多处智能立体停车库明确禁止停放电动车,理由是新能源车电池安装在底盘,智能立体停车库的搬运器会挤压电池,容易发生意外。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等地下车库机械车位,也几乎见不到新能源车的身影。多位车主表示,机械车位对车辆大小和重量的限制苛刻,新能源车无论是大小还是重量,大多超过机械车位的停放规格,想用也用不上。新能源车挤不进这些停车位,一方面导致车主在周边道路找不到停车位,一方面很多机械车位都在闲置。原本为提升空间利用率、增加车位供给、优化停车资源而设置的立体车库和机械车位,成为“停不进”的车位,甚至沦为“僵尸”车位,不仅给新能源车主停车添堵,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立体车库不让停、机械车库停不进去,根本原因是原有设计标准已经落后于当前居民用车实际情况。近年来,购买新能源车的市民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市民多元化用车需求,很多新能源车车型也都超过了常见机械车位对尺寸和重量的限制。目前,机械车位建设主要依据2015年发布的行业标准,大多是按照小型车、中型车等常见车型停放需求而设计。新能源车加速迭代,并且部分燃油车也呈现“越造越大”的趋势,原有的智能车库和机械车位无法削足适履。即使一些停车单位打算改造升级机械车位,也碍于资金难题,无奈选择闲置。
一边是新能源车“停不下”,另一边是机械车位等“改不动”。抱怨此前制定的机械车位规范落后,显然无济于事;想办法弥补旧规范与新需求之间的矛盾,才是正确的路径。破解机械车位等“有位难停”困境,应从标准跟进、完善监管、多方协同等方面找出路。鉴于智能立体车库方对新能源车安全隐患的担忧,一方面要提高电池的安全标准,一方面也要通过科学评估以消除各方的顾虑与隔阂;鉴于机械车位设计规范“落后”的现实,应与时俱进加以修订,为新能源车“预留”足够余量的车位。对于确有改造需求和条件的机械车位,产权方、管理方等也应尽快盘活使用,让所有车位真正便民利民。
智能立体车库、机械车位尽快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步伐,让新能源汽车停得下、有电充,既是考验产权方和设计方的技术问题,也考验城市管理部门的担当意识和能力水平。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