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3小时前
临夏市历史文化悠久,历来就有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源远流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积淀深厚,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近年来,临夏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为平台,聚焦夯基础、强宣教、促交融、兴文化、抓治理,不断推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开展。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幸福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旋律。
围绕主线 致力画好“同心圆”
“这里文化氛围浓厚,街道整洁,市民非常热情。”近日,来自天水的游客王女士在八坊十三巷游玩时这样说。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八坊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八坊街道致力于“红石榴”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和“红石榴”家园建设,昔日的“老八坊”华丽转身为国家4A级景区,八坊十三巷见证了各民族的团结奋进,也成为全面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临夏市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滴灌,依托万人大培训等活动,分层分类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构建了多位一体的宣传教育体系。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原则,不断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成功打造4个教育实体和“示范景区”“主题公园”“石榴籽街”等一批宣传窗口。多领域开展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方案,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目前,精心培育创建全国、全省、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和示范家庭共计139个。
文化认同 架起互鉴交融“连心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砖雕、蛋雕、葫芦雕、木雕、泥塑……每一件出自临夏市的手工艺品,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令外地游客赞叹不已。
近年来,临夏市举办非遗专场演出,推动河州贤孝、砖雕、蛋雕、泥塑等38项民间传统文化相继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黄河文化、大禹文化、牡丹文化、彩陶文化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建成村史家珍馆、乡愁记忆馆、红色文化馆等一批村社区文化阵地,用中华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
此外,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临夏市同步开展观赏采风、文体赛事、文艺演出、书画展演、公益服务等“石榴籽”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互鉴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法同行 构建安居乐业“共同体”
今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和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5月11日,临夏市司法局八坊司法所联合八坊街道综治中心在盖碗茶广场及周边商铺开展“民法典‘典’亮旅程,文明游‘法’润人心”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普法志愿者通过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手册、悬挂横幅等形式,向居民和游客、商户宣传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工作人员重点围绕旅游法、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等方面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常见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大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针对居民和游客、商户提出的各类法律疑难问题,普法志愿者一一耐心解答,并受到居民和游客、商户的好评。
近年来,临夏市坚持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通过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营造浓厚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
来源丨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陈孝志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