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无事不扰,是对企业最好的呵护。近日印发的《青岛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旨在为企业放心干事、安心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保障。
涉企行政检查,犹如给人体检,旨在“治未病”。但若频繁“体检”、过度“体检”、随意“体检”,不仅于身体无益,且会损伤其机能,甚至容易导致“病变”。一直以来,许多地方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性大等问题饱受社会诟病。司法部去年11月发布的第一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中,有企业两年半被检查592次,接待检查人员7322人次;有单位三个月内对市博物馆开展了13次检查,还对其他经营主体进行了高频检查。如此“车轮战”式登门检查,不仅行政执法人员工作负担很重,企业更是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正常生产经营都受到影响。
“清单之外无检查”“综合查一次”“非现场监管”“无事不扰”……青岛此次推出的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划定了涉企行政检查的边界,不仅是对检查方式的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转变。比如,将多个检查事项合并,“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了入企频次,让企业集中精力搞生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非现场监管”,在不打扰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监管。制定“无扰检查”事项清单,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的打扰,也让执法部门的检查有章可循,更加透明规范。可以说,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打造“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既减轻了企业负担,也为涉企行政检查的规范化、数字化打开新空间。
“无事不扰”的背后,是监管的合理频度、妥善力度和精确准度。涉企行政检查要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这个过程中,既要坚持“最小必要原则”,避免“用力过猛”“执法扰企”,又要妥善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守好权力的边界,还要用好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变“撒网式”检查为“靶向式”监管,着力提升精准度,真正做到该查的绝不放过,不该查的绝不打扰。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卸下重担,把更多精力、更多时间投入到研发创新、生产制造中,也让涉企行政检查回归服务企业、保障发展的正轨。
“无事不扰”也不意味着“无事可做”,相反,这是对有为政府提出的更高要求。涉企行政检查的初衷,是要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预防纠正违法行为,检查只是手段,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指出问题,却不提供任何整改建议和指导,就如同医生只是告知病人生病了,却不给其治疗。只有摒弃“官架子”,当好“店小二”,才能在给企业开出问题清单的同时,想方设法送上解决方案,让企业真切感受到“监管有温度、服务零距离”。青岛此次印发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探索“预约式”涉企指导服务机制,通过“企业点单预约+部门组团服务”,对不同类型企业分类开展指导服务,指导结果不作为行政检查结论,不纳入执法程序。从“单纯看病”到“出具药方”,这种从管理到服务的升级,是执法理念的转变,也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生动样本。
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以恰到好处的“温度”传递关怀,让企业不再有“迎检焦虑”,市场活力和企业生命力才能充分涌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也就有了持久动力。(鞠培霞)
责任编辑:王亚楠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