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许多家庭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矩:孩子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沉迷电子产品、吃饭时不能说话…… 然而,当规矩成为孩子单方面的 “紧箍咒”,家长却肆意打破时,教育便成了一场苍白无力的 “独角戏”。这种失衡的教育模式,不仅难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更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想要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反思必须从全家做起。
当规矩只约束孩子,家长却我行我素,孩子心中的困惑与不满会逐渐滋生。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每天玩手机不能超过半小时,自己却在一旁刷短视频到深夜;规定孩子吃饭时不能看电视,自己却边吃饭边盯着手机屏幕。在孩子眼中,家长的双重标准让规矩失去了权威性和公信力。他们会产生 “为什么大人可以这样,我却不行” 的疑问,进而对家长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开始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长此以往,孩子不仅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会对规则的意义产生错误认知,认为规则只是用来约束他人的工具。
家长不遵守规矩,更是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孩子天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不自觉地观察和学习家长的一言一行。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插队、乱扔垃圾、违背承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行为,将其视为正常现象。曾有新闻报道,一个孩子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老师多次教育无果。深入了解后发现,孩子的父亲在生活中就经常闯红灯、不遵守社会公德,孩子在模仿父亲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无视规则的习惯。这充分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具威力。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单方面的修行,而是全家共同参与的成长旅程。想要让规矩真正发挥作用,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孩子遵守规则的榜样。在家庭中,制定规矩时可以召开家庭会议,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讨论,共同制定出大家都认可的规则。比如,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全家可以约定每天晚饭后是家庭交流时间,所有人都放下手机,一起聊天、做游戏;关于时间管理,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表,家长带头早睡早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当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规则时,不仅能增强规则的约束力,还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此外,全家共同遵守规矩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家庭归属感。当孩子看到父母和自己一样严格遵守规则,会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有责任为维护家庭秩序贡献力量。例如,在家庭卫生打扫中,家长和孩子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家长认真完成自己的清洁区域,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承担责任,也体会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规矩的遵守需要全家共同努力。当家长放下 “特权”,与孩子一起遵守规则时,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反思、共同成长,打破教育 “独角戏” 的困境,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成为规则的守护者,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创作挑战赛八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