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在短视频平台上,“摆烂式学习”“躺平人生” 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校园里,越来越多青少年对学习失去热情,口头禅变成 “无所谓”“就这样吧”。网络时代的浪潮中,青春期孩子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陷入 “躺平摆烂” 的怪圈。这一现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网络信息的爆炸式传播,重构了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体系。打开手机,社交媒体上充斥
着 “一夜暴富”“颜值即正义” 等极端观念,短视频中炫富、躺平的内容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认知。算法推荐机制下,孩子接触到的信息高度同质化,潜移默化中,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变得狭隘,认为只有成为网红、拥有巨额财富才算人生赢家。当发现现实与网络营造的 “理想世界” 差距巨大时,部分孩子便选择自我麻痹,用 “躺平摆烂” 来逃避努力可能无果的困境。某中学的调查显示,30% 的学生承认,刷到网络上光鲜亮丽的生活后,会对自己的现实处境感到焦虑,进而产生消极情绪。
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感,让孩子逐渐丧失现实生活的动力。网络游戏、短视频能在瞬间给予孩子强烈的刺激和满足:游戏中的胜利带来成就感,短视频的点赞评论满足虚荣心。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与现实生活中学习、成长所需的长期努力形成鲜明对比。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成绩提升、能力进步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坚持,但在网络世界,孩子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获得快乐。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种 “快餐式” 的满足,对需要付出汗水和耐心的现实目标失去兴趣,宁愿在虚拟世界中 “躺平”,也不愿在现实中努力奋斗。
网络社交的异化,加剧了青春期孩子的孤独感与无助感。看似热闹的社交平台背后,青少年面临着 “群体性孤独” 的困境。他们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侃侃而谈,却在现实中与父母、同学渐行渐远。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如考试失利、人际交往矛盾时,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求安慰。但网络中的安慰往往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解决问题。长期沉浸在这种虚幻的社交中,孩子的心理韧性逐渐减弱,一旦面对无法逃避的现实压力,就容易选择 “摆烂”,用消极态度来对抗内心的脆弱。
此外,网络时代的竞争压力被无限放大,也让青春期孩子不堪重负。通过网络,他们能直观看到同龄人在学业、才艺、社交等方面的 “内卷” 成果,这种全方位的比较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许多孩子担心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网络中展现的 “优秀标准”,于是主动放弃竞争,选择 “躺平”。同时,网络上对失败的嘲讽和恶意攻击,也让孩子害怕尝试,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最终陷入 “摆烂” 的恶性循环。
网络时代为青春期孩子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多成长困境。想要帮助孩子走出 “躺平摆烂” 的怪圈,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学校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健康;社会则需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传递多元的价值观。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青少年在网络浪潮中保持清醒,重拾奋斗的勇气与热情。#创作挑战赛八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