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5小时前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而戏曲演员,作为这门艺术的传承者和演绎者,他们背后的付出与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当好一个戏曲演员的不容易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它集演唱、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门类艺术的技艺于一身,通过唱念做打身法步等表现手段,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绝伦的舞台表演。这就要求戏曲演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一副能唱出婉转悠扬旋律的好嗓子,还要有一身扎实的功夫。
戏曲演员的练功之路充满了艰辛。从儿童时期开始,他们便踏上了这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为了练就一身本领,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数次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忍受着身体的疲惫和伤痛。武生、武丑等行当的演员更是如此,他们在练习毯子功、矮子功、椅子功等独特技艺时,常常会受伤,伤筋动骨之事屡见不鲜。就像上海京剧院文武老生演员傅希如,扎着靠要用绳子扎得特别紧,穿着胖袄都会勒出四条血印子,一天要练三遍,上午练完整个靠和胖袄都全部湿透。
戏曲演员的付出与所得大多不成比例
在全国,众多的基层剧团承担着戏曲演出的重任。这些剧团经常上山下乡,将戏曲送到百姓身边。他们的演出条件十分艰苦,露天舞台是常态,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雨雪天,都不能阻挡他们演出的脚步。演员们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表演,连续半个月甚至二十天的巡演,让他们无法照顾家中的妻儿老小,家属也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尽管他们付出了如此之多,收入却并不高。由于戏曲市场的局限性,即使是在大城市,戏曲市场也难以与影视、流行音乐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市场相媲美。一些戏曲名角的收入与影视明星、歌星相比,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例如,越剧演员陈丽君,即使传说中的演出费能达到40万,但和出场费400万的影视演员戚薇相比,也只是零头。更有甚者,一些基层戏曲演员每月收入仅有1500元,不得不兼职开网约车来养家糊口。
戏曲演员们的坚守与传承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公,但戏曲演员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执着地追求着戏曲艺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甘守清贫寂寞,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视为自己的使命。他们不仅努力保持戏曲的传统韵味,还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为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每年,都有许多年轻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戏曲行业中来。他们心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梦想,不畏艰难,甘愿付出。如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才郑雅思,20余载如一日,沉醉于梨园戏的典雅世界中,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还有在江苏戏曲丑行表演人才培训班中,来自不同剧种的年轻丑角演员们,在酷暑中封闭训练45天,努力学习和传承戏曲丑行的绝活。正是这些年轻演员的加入,让戏曲艺术得以后继有人,充满勃勃生机。
戏曲的繁荣不仅仅是台前演员的功劳,还离不开编剧、导演、舞美、灯光、乐队和所有后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他们各司其职,为每一场精彩的演出默默付出。
作为普通观众,当我们深入了解戏曲演员幕后台下的故事后,心中不禁涌起对他们的特殊敬佩之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坚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经典力作,让戏曲这朵艺术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我们应该用更加热烈的掌声和实际行动,向这些可敬的戏曲工作者们致敬。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