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客户端8小时前
近日,在米林市人民医院,患者卓玛(化名)拉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为了这个病,我和家人跑了不少医院,如今终于放心了。”
图为特殊病例研究团队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合影。
原来,前些天,米林市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50岁的门巴族女性卓玛。她因牙龈肿痛就医,多次血常规检查均显示血小板数值“断崖式下降”,最低时仅有正常值的四分之一,却无任何出血症状。针对这一罕见现象,由珠海市人民医院援藏医疗队医生何锦文与米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次平等多位专家组成的特殊病例研究团队,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医院现有设备,通过多种方法反复实验求证,最终发现,这一罕见现象竟是由于抗凝剂引发的“假性血小板减少”。这是国内高原地区首次发现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特殊病例,不仅填补了高原医学的空白,也为全国类似病例提供了重要参考。
什么是“假性血小板减少”?据介绍,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维修工”,负责止血和修复血管。正常情况下,血常规检测通过抗凝剂(如EDTA)防止血液凝固,确保计数准确。但某些情况下,抗凝剂会意外导致血小板“抱团”(聚集),仪器误判为“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实际血小板数量正常,无须治疗。常规“假性血小板减少”换用另一种抗凝剂(如枸橼酸钠)检测后,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但本例患者使用两种抗凝剂检测后,血小板仍持续“抱团”,甚至硫酸镁干预效果也不明显,实属罕见。
据了解,患者长期生活在西藏高原低氧环境中,且为门巴族。研究表明,高原低氧可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而门巴族的遗传特点或使血小板对抗凝剂更敏感。这是首次在高原民族中发现此类现象。
此前,患者因“血小板减少”辗转多地就医,甚至接受不必要的药物治疗。最终,米林市人民医院通过人工显微镜复查血涂片,确认血小板实际正常,避免了误诊。
对此,医生建议,检测需“争分夺秒”,高原居民定期体检时,特别是远离中心城区的农牧民体检时,遇到血小板异常减少和症状,需要到医院抽血复查并警惕“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同时,对公众而言,若在高原地区就医时发现“血小板异常”,可主动提醒医生结合症状和人工复检,避免误诊。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