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客户端5小时前
一江碧水,两岸和风。
5月21日,天气晴朗。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珍稀鱼人工繁育车间,胭脂鱼苗在种池内活泼泼地游动。
“拉紧、拉紧,再高一点……”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和同事一边使劲拉着渔网,一边喊。一张大网缓缓收紧,网中的鱼儿在“新家”中奋力翻腾游弋,褐色的身体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
“转池成功!”王飞兴奋地喊了一嗓子。
“清晨气温凉爽,适宜鱼儿转池。目的是对鱼池进行消毒杀菌,提高鱼苗的成活率。”王飞介绍,胭脂鱼又叫“亚洲美人鱼”,是三峡库区濒临灭绝的长江稀有珍贵鱼种,曾在长江流域有着广泛的分布,20世纪90年代数量不断下降,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珍稀动物。胭脂鱼一般要5—6龄才进入生殖年龄,性成熟较迟,繁殖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自然恢复。
“种群退化到严重的情况下,也许这个曾经的‘江中名角儿’就彻底从长江里消失了。”王飞说。
从繁盛到濒危,物种消亡的警钟敲响!
在万州,像王飞这样从事人工繁育长江珍稀鱼的科研人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鱼爸爸”。
浩荡长江,润泽万千生灵。为实现“胭脂梦”,“鱼爸爸”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20世纪90年代,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成立胭脂鱼课题组,2000年后,突破全部关键技术,建有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如今,每年都能人工繁育胭脂鱼数百万尾。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经过多年探索,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摸索出胭脂鱼人工繁育的两大秘诀:亲鱼管理和精细繁育。定期进行水质改良,随时监测,每晚开气提机增氧,根据胭脂鱼习性专门配制亲鱼饲料,让鱼儿长得好,充分具备当“爸爸妈妈”的条件。包括每条胭脂鱼的排卵时间、催产剂的剂量都要用心观察、详细记录。
种鱼达到人工排卵、排精条件后,“鱼爸爸”们将这些种鱼小心翼翼转运到内池,不分昼夜轮流守护,通过给它们注射催产药剂,然后挨个将它们的鱼卵或精液挤出混合,经过搅拌、加水激活、静置授精、吸水膨胀几道工序,最后放入孵化环道进行孵化,孵化出来的胭脂鱼主要用于增殖放流,部分销向四川、江苏、广东等地。
为不断提升胭脂鱼的繁育技术水平,“鱼爸爸”们充分借助运用各类新技术手段,对繁育的胭脂鱼类实行智能化管理,使用体内鱼类金属线码标记对胭脂鱼亲鱼进行身份识别,构建胭脂鱼繁殖亲鱼群体的物理标记,然后将编码、年龄、性别、繁育情况进行档案录入。每年胭脂鱼繁殖季节,通过皮下植入的金属线码,用专用的仪器在鱼体上轻轻一扫,就可以读取该尾鱼的身份信息,获取其生物学性状,实现亲本的精细化培育与智能化管理,为生产出最优质的胭脂鱼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江共一脉,长江是人类的长江,也曾是它们的长江。
截至目前,万州近十年时间通过增殖放流让700万尾胭脂鱼回归长江。
“长江里的朋友回来了。”万州区农业综合执法支队队长邓飞介绍。据监测,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江万州段胭脂鱼种群数量正在逐渐恢复,实现从常见到少见再到常见。
江水潺潺,鱼儿悠悠,“新生”的故事还在续写!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