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3小时前
近日,上海市新华路隧道成为网红拍照打卡点,有市民在夜晚进入这条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只为拍出“王家卫风”的照片。而在社交平台搜索“电影感隧道拍照”“复古港风”等,均有不少“指路教程”。
照片中,打卡者在新华路地道两侧应急人行通道中,全然不顾边上驶过相距不到半米的车辆。更有人选择坐在应急人行通道上,双脚踏入机动车道内。帖文一味强调“氛围感”“出片”,却没有提及新华路地道禁止行人进入,更有人打出“约拍”之名,评论中吸引来不少想要“跟风打卡”的网友。
有人选择坐在地道内的应急人行通道上拍照。
5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获悉,日前,长宁交管部门针对行人违反禁令标志进入新华路地道打卡拍照的交通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
长宁交管部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加强了对新华路地道周边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劝阻有类似“打卡”想法的市民,同时对近期违反禁令标志进入地道的违法行为进行溯源。
其中,曾在5月1日进入新华路地道的刘某被民警找到后表示,新华路地道出入口处的确装有禁止行人进入的标志,自己也明确知晓,但出于侥幸心理和博取流量等原因,还是选择“铤而走险”进入拍照,事后回想现场不时驶过的车辆还是会让人后怕。
民警对违法当事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处罚。
刘某表示,已知晓自己行为带来的危险,并承诺不再会有类似行为。最终,交管部门针对刘某行人违反禁令标志的交通违法行为做出行政处罚。
两侧地道入口均设置有行人、非机动车禁令标志
长宁交管部门表示,禁止行人进入的地道内的步行道并非是供行人日常通行,而是当地道内发生事故、车辆抛锚等情况下供交通参与者避险使用,避免二次事故发生。行人进入地道十分危险,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警方在此呼吁广大市民,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请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同时,警方也将继续通过“视频+实兵”的模式,持续加大对地区地道、车流量大的网红打卡点周边道路的巡查力度与频次,及时劝阻、查处“行人进地道”等可能造成隐患的交通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
隧道打卡“王家卫风”? 别拿安全当儿戏
贸然进入机动车隧道拍照,危险性可想而知。有拍照的年轻人被民警找到后表示,自己明知隧道禁止行人进入,但出于侥幸心理和博取流量等原因,还是选择“铤而走险”,事后回想现场不时驶过的车辆,还是“会让人后怕”。
事实上,很多隧道是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内车来车往,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影响的可能不只是当事人,还有来往的车辆,甚至可能造成连环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社交平台上的“打卡教程”。
应该看到,这股所谓的隧道打卡拍照风,并非刚刚流行起来的,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搜索,能找到许多在交通隧道里拗造型、摆pose的“大片”。这类现象不仅限于上海一座城市,如果细心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很多照片或视频里均有车来车往的背景,真让人为他们捏一把汗。
必须提醒那些追求刺激的年轻人,生命安全不是儿戏,交通法规必须遵守。目前,交管部门已针对1名打卡者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
再看拍摄时间,一些照片在多年前就已经上传到了平台,虽然目前新华路隧道的打卡拍照帖文有不少已被屏蔽,但显然,“王家卫风”的流行绝非一日之寒,平台此时才想起“亡羊补牢”,反应不能算是及时。
这也让人联想起此前在社交平台上走红的“野生景区”。它们也是被标记为“小众避暑地”“网红打卡地”,在平台上被轮番推荐。在滤镜的粉饰之下,让不少人忽视了其中的风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野生景区”流行时,有人曾向平台举报,但平台回复“暂时无法判定举报对象存在违规”,直到意外事故发生后,平台才开始大规模删除相关帖文,封禁相关账号。这一回,要不是上海交管部门和媒体高度关注隧道打卡的安全隐患,平台是否会出手干预,也是未知数。
无论如何,这种“不出问题就放任自流”的平台管理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不管是强化提示,强制关联相关的安全隐患提醒,还是及时予以限流、删除,以当下平台强大的技术能力,应该不难做到。平台不能因为相关话题、标签有“流量”,有“热度”,就在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来源丨澎湃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