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6小时前
学北园全景
夜景街景
学北园夜景
地铁一体化
配套商业
G楼夜景
G楼全景
G楼大堂
G楼多功能厅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学北园作为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即将在2026年正式开园。这座位于海淀区东升镇的智慧科创园区,占地面积3.5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3.8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2.3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1.48万平方米,商业配套面积约1.85万平方米。园区旨在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产业的集聚地,不仅提供研发、办公、商务和商业设施,还融入了绿色生态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智能科技创新园区。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
步入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学北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栋科研办公楼建筑群,玻璃幕墙在朝阳下折射出粼粼波光。工人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这座科技新城雕琢未来工作生活场景。宽敞的下沉广场以及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产城融合”理念在实体空间中的具象表达。
“园区目前已完成楼宇主体及幕墙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室内精装修、园林景观、花园式下沉广场、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等专项工程建设,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工程竣备交付。”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园区内,5栋科研办公楼与裙房公共空间及地铁连通配套设施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高效、舒适、绿色的城市商务活力空间。标准层得房率高达80%以上,容积率为3.5,绿建三星标准,配备屋顶花园,四层保温隔热玻璃外立面,以及四管制全空气机电系统,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宜人,办公环境绿色健康。园区还优先使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实现全年不间断的新风运行,有效隔热降噪,改善气候。
在产业定位上,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学北园是海淀区东升镇新东源股份社集体经济组织全力打造的标杆智慧科创园区,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AI、大数据等前沿产业领域,引入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文化科技融合等配套服务,构建一站式数字化、智慧化产服管理平台,满足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并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高度融合与健康成长。这是一座以绿色生态为底色,集研发、办公、商务、商业、生活为一体的国际智能科技创新园区。
引领城市发展新潮流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轨道微中心”项目,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学北园的地理位置优越,东接中轴线北延长线,西临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轴,南近中关村核心区,北接上地发展极。周边高校林立,科研院所聚集,比邻腾讯科技的“首都新门户”。同时,地铁27号线昌平线南延学知园站A出口及配套区域7个连通主通道均与园区南北侧的下沉广场实现一体化联通,构建立体步行网络人车分离,真正实现了园区交通出行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转换。
“我们致力于打造成汇集高科技人才的现代化科技园区和智慧园区,这也是新东源股份社立足东升模式,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主动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学北园项目是北京市第一批轨道微中心规划项目,将与地铁27号线(昌平线南延)学知园站进行轨道微中心一体化设计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地下空间的多样性、灵活性,实现花园式共享空间,打造“购—吃—娱—社交—生活”的全客层、全天候社交生活圈。“通过与周边交通的连接,带动周边产业融合,打造出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活力中心,将有助于园区建成后吸纳优秀人才,真正筑巢引凤,赋能园区企业韧性生长,为镇域发展输血、造血。”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学北园项目将对标一流科技园区,充分融合智慧园区、绿色园区等要素,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适当引入“金融科技”“科技文化融合”等产业和配套服务行业。同时,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及项目周边高校资源,赋能学院路科技园区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东升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阚丽丽)
空间名片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学北园
空间位置:海淀区东升镇
空间规模:占地面积3.5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3.8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2.3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1.48万平方米,商业配套面积约1.85万平方米。由5栋科研办公楼、裙房公共空间以及地铁连通配套设施组成。
产业定位: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AI、大数据等前沿产业领域,引入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文化科技融合等配套服务,构建一站式数字化、智慧化产服管理平台,满足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并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高度融合与健康成长。
联系主体:海淀区东升镇新东源股份社
联系电话:13501235468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