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客户端4小时前
文化无界,文化无价。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文化交融愈发紧密,粤港澳大湾区始终是文化创新与活力迸发的前沿阵地。当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盛大启幕,一场汇聚青春创意与文化交融力量的艺术盛宴——“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作品展”,也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楼连廊亮相。这场以“青年汇聚 创造无界”为主题的展览,如一颗投入文化长河的璀璨石子,激荡起艺术创新与湾区文化共融的层层涟漪,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多元的呈现方式,勾勒出粤港澳青年艺术家携手同行、突破边界的动人画卷。
青年艺术家以多元媒介解构湾区文化密码
作为“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作品展”的首站,展览精心设置“潮生”“共生”“新生”“云生”四大单元,涵盖数字艺术、雕塑、装置、油画、版画、摄影、插画、影像等丰富多样的跨媒介作品。青年艺术家们突破传统艺术表达的藩篱,以多元艺术语言,打破固有展厅形式,通过“音乐+书法”“舞蹈+版画”、观众涂鸦共创等创新方式,生动诠释艺术无界、融合共生的理念,精准挖掘并表达湾区文化内核。
其中,荣获最佳创新奖的《港珠澳大桥光环境艺术装置》堪称展览的“爆款”。这件由中国传媒大学团队王乐涵、崔瑞洋、黄昱婷携手创作的作品,以港珠澳大桥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湾区地标”为灵感源泉。创作团队巧妙运用地磁与红外传感器,实时采集大桥车流量与车速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灵动的动态光影投射于展厅之中。当观众佩戴耳机,便能同步感知大桥独特的“呼吸节奏”——车流光影随着数据的起伏不断变幻,仿佛璀璨的星河流转不息;声效装置模拟出桥梁结构的低频震动,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跨越虚实界限的沉浸式体验。策展团队表示,这件作品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巧妙解构,更是借助科技艺术语言,诠释了“湾区血脉”之间紧密且无界的联结。
此外,展览中还有诸多扎根湾区文化的优秀创作。洪诗雅的铜版画《城市森林》,运用蚀刻技法勾勒出机械齿轮与植物根系共生的超现实图景,展现出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奇妙碰撞;吴析夏的装置《写泡》将书法笔触封存于悬浮的玻璃泡内,墨迹随着气流缓缓流转,巧妙暗喻个体在都市洪流中坚韧与诗意并存的状态;数字艺术《纸本·石相1》借助AI生成技术,对传统山水画进行解构,让宣纸拓印的岩石纹路幻化为浩瀚宇宙星云。这些作品从传统工艺到前沿科技,从个体细腻叙事到集体深厚记忆,全方位展现了大湾区青年艺术家对“无界”理念的思考与表达。
展览期间跨界表演与互动持续上演 打造沉浸式艺术现场
展览开幕当日下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楼连廊热闹非凡,展览开幕式在此举行。观众步入展区,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驻足观赏,得以深入感受青年艺术家们对湾区生态、科技人文、身份认同及数字未来的深度思考。随后,同名品牌广播剧《无界》录制花絮首次公开亮相,主创团队走上舞台,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心路历程。这部广播剧以香港青年艺术家邓卓越的奋斗故事为蓝本,通过声音艺术的独特魅力,传递“艺术无界”的核心理念,成为展览跨媒介表达的精彩一笔。
在开幕式仪式中,澳深两地文化项目签约仪式顺利举行,这一重要项目的签约标志着湾区艺术资源联动开启崭新阶段,为粤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艺术家对谈活动围绕“艺术与时代、商业的融合”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青年艺术家代表分享了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传统媒介束缚的实践经验,如数字艺术与AIGC技术的创新应用;专家学者则从专业角度,探讨艺术如何借助商业力量实现更广泛的大众化传播。这场讨论为艺术跨界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无界”品牌的创新内核完美呼应。
记者在现场看到,开幕式中现代舞《风》的精彩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现场观众层层环绕,沉浸于这场艺术表演之中。舞者以灵动、流畅的身姿呼应“共生”单元中洪诗雅的铜版画作品《城市森林》,用肢体语言生动诠释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共鸣。与此同时,全天开放的涂鸦共创区也吸引了众多观众停留参与,参与者们纷纷拿起画笔,在互动区留下属于自己的个性印记,众人的笔触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幅不断动态生长的公共艺术作品。此外,每小时一场的舞蹈快闪穿梭于展区各个角落,现代舞步与静态艺术装置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视觉对话,打破传统观展模式的局限,让艺术真正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与大众的亲密接触。
“无界·粤港澳青年艺术作品展”以艺术为媒,以无界为魂,搭建起粤港澳青年艺术家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它不仅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创意与活力,更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的强大生命力。在展览持续开放的时间里,每日都将推出不同主题的跨界活动,市民可以前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楼连廊,亲身感受这场跨越媒介、地域与想象的文化交融盛宴,共同见证艺术无界的魅力与湾区文化发展的盛景。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摄影:南都记者 刘有志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