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民国药房印章:耳底散背后的中医旧影》
在岁月的幽深处,我家祖上保和堂传下的那枚民国时期怀药房的木质印章——“耳底散”印章,宛如一位沉睡的老者,默默承载着往昔数十代人的中医文化的厚重记忆。
这枚印章,木质的纹理如同岁月的脉络,蔓延在它的身躯之上。那木质,因岁月的侵蚀,散发着一种陈旧而醇厚的气息,似在诉说着曾经的忙碌与故事。它的大小,恰如其分地握在手中,仿佛曾经无数次被保和堂药房的掌柜或伙计轻轻拿捏。
印章的刻字“耳底散”,字迹古朴而清晰。每一笔划都像是中医文化的注脚,深深嵌入木中。“耳底散”,这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中医的奥秘。在民国的保和堂药房里,它代表着一种专门针对耳底病症的药散。这小小的印章,一旦盖下,便是保和堂的一份承诺,一份对药效和患者健康的承诺。
那时候,保和堂药房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希望的地方。木质的柜台,一排排的药柜,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草药混合的香气。这枚印章就放在显眼的位置,旁边或许还有研钵、秤等药房器具。当伙计按照配方精心调配好耳底散后,掌柜便会庄重地拿起这枚印章,在药包上轻轻一盖。那一瞬间,仿佛是中医文化在这小小的药包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从中医文化的角度看,这枚印章是中医传承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环节。它见证了中医方剂的规范与严谨。耳底散,必然有着其独特的配方和炮制方法,而这枚印章则确保了每一包从保和堂药房出去的耳底散都是经过严格把控的。它体现了中医对病症针对性治疗的理念,针对耳底的病症,有专门的药散来应对,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体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样的印章已经逐渐被遗忘。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西药的普及,传统的中医药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些充满民俗风情的木质印章,被电子打印标签所取代。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丢失了一些传统文化的韵味。
我们不应让这枚“耳底散”印章所代表的中医文化记忆就此消逝。它是民国时期中医文化在民间药房的生动写照,是传统中医严谨态度的象征。我们应该将它从历史的尘埃中拾起,在保和堂中医博物馆里为它找到一席之地,让后人看到曾经中医药房的模样,感受到中医文化传承的脉络。让这枚印章继续讲述它背后的故事,让民国时期的中医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闪烁出独特的光芒。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