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5月28日下午,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内各高校共同策划实施的“法治进校园·模拟法庭”活动将正式启动。
在“法治进校园·模拟法庭(贵州大学站)”直播活动开始之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分别采访了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谭慧敏和本次模拟法庭法官扮演者、贵州大学法学院法律(非法学)专业学生尹湫墁,为大家提前揭秘活动亮点与意义。
谭慧敏副庭长在真实案件审理中接触过大量“两卡”犯罪案件。她介绍,“两卡”指的是手机卡和银行卡,利用“两卡”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可能涉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近年来,这类案件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并呈上升趋势。”谭慧敏表示,这类案件主体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特征,犯罪手段也趋于产业化,形成了“卡农—卡商—卡头”层级化分工链条。
谈及此次模拟法庭聚焦“两卡”犯罪的法律教育意义,谭慧敏指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在校学生涉及‘两卡’犯罪。诈骗人员通过网络大量投放‘兼职’广告,以高薪、高回报诱惑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参与。通过这次模拟法庭,可以有效宣传‘两卡’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案例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利酿大祸’的后果。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不贪小利,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对于当前打击“两卡”犯罪面临的挑战,谭慧敏提到,一方面上游犯罪隐蔽性强,难以全链条打击。“‘两卡’犯罪产业链复杂,上下游之间往往通过非接触式联系,比如在兼职群、QQ、微信、社交App等线上平台发布收购‘两卡’信息。由于双方互不认识,犯罪分子得以隐匿身份,这增加了办案机关打击犯罪的难度。因此,即使下游‘卡农’被抓获,上游的‘卡头’‘卡商’仍能继续实施犯罪。”另一方面,大量“卡农”法律意识淡薄,对出租、出售手机卡和银行卡可能构成犯罪认识不足,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帮忙”,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诈骗等犯罪的帮凶。
而即将在模拟法庭中扮演法官角色的尹湫墁同学,也分享了她的准备过程。“首先是熟悉案件材料,仔细阅读并分析案件起诉书、证据材料、相关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这有助于理解案件背景、犯罪事实、争议焦点及适用的法律条款。”尹湫墁说,同时她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收集资料,特别关注了此案涉及的盗窃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罪名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此外,她观看完整庭审,明确法庭审判流程,准备了庭审提纲,还进行多次模拟演练,着重练习法言法语,学习审判长的语气、姿态,力求更好地代入角色。
在准备过程中,尹湫墁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压力就是心理压力,面对众多观众,又是严肃场合,总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复刻不出庭审现场,也担心出现未预测到的问题,临场反应不过来。”她还提到,因为和其他扮演者都是熟悉的同学,有时候反而不太容易代入角色,加上缺乏实践经验,也让她信心不足。
对于希望通过这次扮演向观众传达的法律理念和价值观,尹湫墁坚定地说:“一是法律至上,想告诉大家不要心存侥幸,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二是公平正义,本案虽然有两个被告,但根据其行为性质、情节综合考虑,罪名有所区别,这体现了裁判需要兼顾事实、法律与情理,实现个案正义;三是全民守法更要诚信守法,本次庭审警示人们不要为了利益触犯法律,强调诚信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一场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模拟法庭即将上演,让我们共同期待“法治进校园·模拟法庭(贵州大学站)”直播活动,一起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杨鸣丹
编辑 郑康宁
二审 何涛
三审 周文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