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你不把法律当回事,那就接受法律的制裁!”北京市东城法院执行局法官杨静这句掷地有声的警告,在涉事企业高喊“保证十年拿不到钱”的嚣张气焰中,炸响了一记法治惊雷。从叫嚣赖账到连夜支付3万元,从玩“僵尸法人”把戏到签订分期协议,这场持续半年的讨薪拉锯战,让我们看见了司法力量破坚冰的锐度与智慧。
这样的人民法官,好样的!面对自称饭店经理派来的女士只肯支付3000元的敷衍态度,法官杨静果断亮出查封利剑;当发现公司账户空空如也、登记的法定代表人竟是实控人的丈母娘时,迅速锁定经营现场采取强制措施。这份雷霆手段,正是劳动者维权路上最需要的“定心丸”。
厨师老杜的遭遇撕开了维权困局的现实之痛。工作大半年分文未得,劳动仲裁胜诉后依然陷入“执行僵局”——公司账户零余额、丈母娘挂名当法人、经营收入悄然转入亲属腰包。这种“自家人唱双簧”的套路,在相关报道的案例中绝非孤例,部分企业通过亲属挂名、转移收入等手段,将公司变成逃避责任的“空壳”。
破局的关键在于穿透表象的司法智慧。当法官在查封现场发现,饭店仍在正常经营却坚称“无力支付”,当亲属关系网络暴露实际控制链条,那些把公司当“提线木偶”的实控人终现原形。正如杨静法官在执法过程中展现的敏锐:不轻信企业表面的“空壳”状态,而是深挖经营实质,让“僵尸法人”的把戏无所遁形。
司法的温度在刚柔并济中彰显。从现场查封施加压力到同意分期履行,从坚决捍卫法律尊严到保障企业次日恢复经营,法院既用强制措施击碎侥幸心理,又以司法温度护航企业发展。这种既有力打击违法又呵护市场活力的处置方式,正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精准落点。
当某些企业还在把“十年拿不到钱”当谈判筹码,当劳动者维权需要经历仲裁、诉讼、执行的漫长跋涉,此案中法官现场查封的果断、促成履行的效率,无疑为破解“僵尸法人”困局提供了范本。
这场较量不仅是11万元欠薪的追讨,更是法治文明的进阶路标。它证明:当法官手持正义之剑刺破层层伪装,当执法者用智慧平衡多方权益,劳动者的尊严就能在每一个司法细节中落地生根。这,正是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具象的实践刻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吴兵
主播/侯萌
视频/董婧珣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