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脾胃健康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毕竟脾胃作为 “后天之本”,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营养吸收与生长发育。然而,即便家长们投入诸多精力,在脾胃养护方面仍存在不少误区。据营养师观察,约 90% 的家长在日常养护中存在错误认知和做法,这些误区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对孩子的脾胃功能造成损害。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常见误区,掌握正确的脾胃养护之道。
误区一:多吃补品就能养好脾胃
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吃人参、虫草、燕窝等昂贵补品,能快速增强脾胃功能,助力孩子成长。实际上,儿童脾胃娇嫩,这些补品大多药性较强,盲目食用不仅难以被脾胃消化吸收,还可能打破孩子体内的阴阳平衡,引发上火、性早熟等问题。例如,曾有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长期给 6 岁的孩子服用人参汤,结果孩子出现流鼻血、情绪烦躁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是补品导致脾胃积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功能。营养师强调,儿童脾胃养护应遵循 “平和” 原则,通过日常饮食调理更为合适,如选择山药、芡实、小米等性质温和的食材,循序渐进地滋养脾胃。
误区二:汤泡饭易消化,适合脾胃虚弱的孩子
很多家长觉得汤泡饭软糯,能让孩子多吃一点,尤其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佳的孩子。但这种做法恰恰是错误的。汤泡饭会稀释唾液和胃液,减少食物在口腔内的咀嚼时间,导致食物得不到充分研磨,直接进入肠胃。这不仅增加了脾胃的消化负担,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食用汤泡饭,孩子的咀嚼能力也会逐渐退化,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先吃主食和菜肴,再适量喝汤,这样既能保证食物充分消化,又能保护脾胃。
误区三: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撑大胃容量
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营养摄入不足,总希望孩子多吃一点,认为把胃容量撑大,孩子就能吸收更多营养。然而,儿童脾胃运化能力有限,过度进食会使脾胃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积食、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就像一台机器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会加速损坏一样,孩子的脾胃也会因过度进食而受损。营养师建议,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食量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饮食,遵循 “少食多餐” 原则,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给脾胃留出足够的休息和运化时间。
误区四:只要是水果都能健脾养胃
水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但并非所有水果都适合脾胃虚弱的孩子。许多家长认为水果多多益善,让孩子大量食用。实际上,像西瓜、梨、火龙果等水果性质寒凉,脾胃虚弱的孩子过量食用,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脾胃虚寒症状,出现腹痛、腹泻等问题。即便一些温性水果,如荔枝、龙眼,若食用过量,也会导致孩子上火,影响脾胃功能。家长在选择水果时,要了解水果的属性,适量给孩子食用,如苹果、葡萄等性质平和的水果更适合脾胃虚弱的孩子,且最好蒸煮后食用,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误区五:益生菌能随便吃,调理脾胃全靠它
随着益生菌概念的普及,不少家长将益生菌视为调理孩子脾胃的 “万能药”,随意给孩子服用益生菌制剂。虽然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但并非多多益善。长期大量服用益生菌,可能会破坏孩子肠道内菌群的自然平衡,使肠道自身调节能力下降。而且,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功效不同,并非所有益生菌都适合调理脾胃。只有在孩子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益生菌,才有助于脾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用酸奶、发酵豆制品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更能安全有效地维护肠道健康。
儿童脾胃养护是一门科学,家长们需要摒弃这些常见误区,用正确的方法呵护孩子的脾胃。从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的养护方案。若孩子出现脾胃虚弱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面色萎黄等,应及时就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调理。纠正脾胃养护误区,为孩子的脾胃健康保驾护航,现在行动还不晚!#顶瑞2025夏季创作##创作挑战赛八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