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不吃粽子的端午节
张红粉
老家河底镇,以她独有的端午节文化形式呈现。多少年来,每每和故交新友谈起我们那里端午节的饮食习惯时,好多人对我们端午节不吃粽子感到诧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能是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吧,对于吃粽子一说,我们那里几乎是不存在的。时间长了,也就觉得习惯了,无所谓了。如果说按照别处用苇叶包粽子的话,我们老家倒是有那个条件。在河底后窑和后坡连接处的那条沟里,长着一沟茂密的苇子。捡拾脱落的苇叶包粽子,应该不是难事。然而,我们那里的人往往忽略于此,却把苇叶的另一个用途利用到了极致。
那时,我们的村民要在五月端午前后,趁天气最热的时候,带着一个大麻袋,去苇子沟里拧那些长在苇子上的苇叶。不知是谁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苇裤”,至今想想它在苇子上的位置,也觉得十分贴切。它的用途是人们在那个物质普遍匮乏的时候,做鞋底时铺上一层,既能起到替代和结实的作用,也能达到防水的效果。当时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去拧苇裤,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把这当成了一种商机。
拧回来的苇裤,先放在家里潮湿回性,让它变得绵软一些。然后把它们逐个展开,数个缠在一起,弄成苇裤疙瘩,最后用枣刺针别住。停几天后,开始套苇裤。先用少量的苇裤做芯,然后再开始用展开的苇裤套,一层一层地添加,直到一捆苇裤制成,才用绳子绑住。绑苇裤的绳子留有足够的环形长度,便于买者携带。出售时按每捆的大小定价,每捆可卖两毛钱或四毛钱。那些年,每逢河底街的五号、十号街集日,就是在原来河底卫生院的那片地方,聚集着卖苇裤的人,大多都是我们村的。
而他们鲜有人拿它来包粽子。真正知道苇叶包粽子用途的,只有街上做生意的人会那样做。据说因为苇叶的宽度不够,他们是用两片叶子合起来使用的。
而我们五月端午的习惯,大多是趁新麦刚刚下来,母亲在前一天和上一大盆面团待发。等到五月端午那天,开始蒸馍。虚白大光、香气四溢的垫油糕馍,配上那一盆绿豆芽菜,便是一家人最温馨幸福的时光。
在端午节的当天清晨,一般是在太阳没出来之前,按照大人的吩咐,小孩子们要带上镰刀,到地里割些车厘菜(后来才知道它学名叫车前草)。如果是某些地块的麦子还没收完,随便割上一小撮,回到家里连同那些车前草一起挂在房檐下,以备不时之需。记得有一年,我不舒服,母亲说我是“小肠火”犯了,难受得几乎要哭起来。母亲就用我五月端午割回来的车前草熬了水让我喝,喝了两次,立竿见影,就不难受了。后来在连续好几年的五月端午早上,我都坚持在太阳不出来前去割车前草。而相对于城里人和其他地方人对艾草的情有独钟,艾草在我们老家那里并不是那么被重视。
如今,问起老家人的五月端午习俗,他们还是大部分人不做粽子,也不怎么喜欢吃粽子。只是他们的端午节不再做那种经典的垫油糕馍和焯豆芽菜了,更多的是做蒸肉和包饺子一类的食品,有的也会炒几个小菜,吃点米饭之类的。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饮食也更丰富多彩。好多东西大家都能与时俱进,渐渐被接受并具有广泛性,唯独包粽子、吃粽子这种习俗,还是没被接纳和发扬开来。
不吃粽子的端午节,老家独有的一道风景。
作
者
简
介
张红粉,洛宁河底人,文学爱好者。
编 辑|韦保国 排 版|翟曼君
校 对|雷 祎 签 发|翟继业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