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7小时前
在榕江县忠诚镇临时食堂里,灶台上的火光昼夜不息。52岁的厨师周井泉已经连续炒菜6天,每天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9点,双手累到抽筋,却只是摆摆手说:“擦药?不用!自然好,明天休息就行,因为必须得做,不做不行。”
周井泉
6月24日灾情发生后,周井泉第一时间赶到镇里的临时食堂,成为最早加入伙食保障的志愿者之一。
面对源源不断的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他每天要准备4至5道不同的菜品,确保每餐营养充足。
“外面那么多支援我们的人,没饭吃怎么行?我们必须做,再不舒服也得熬过这一天!”他嗓音沙哑却语气坚定。
6月26日,村民在榕江县忠诚镇一处后勤伙食保障点炒菜。王炳真摄(新华社发)
高温下,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甚至模糊了视线,他却笑称“麻掉了,没感觉了”。尽管曾做过10多年厨师,承办过七八十桌宴席,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仍是巨大挑战。
连续6天的炒菜工作使他手臂抽筋。
当被问及坚持的原因,他朴实地回答:“看到大家能吃上热饭,我心里高兴,累也值了。”
周井泉的名字里带着“井水”和“泉水”的寓意,如今他正如一股汩汩流淌的甘泉,滋润着灾区人们的胃与心。
6月26日,村民在榕江县忠诚镇一处后勤伙食保障点切菜。王炳真摄(新华社发)
他的故事被志愿者拍下后,许多网友动容留言:“平凡人的坚守,撑起了灾难中最温暖的防线。”
灾难面前,总有人默默扛起责任。周井泉的灶台,是临时食堂里最平凡的“战场”,而他那句“必须的,不做不行,好的在后头。”,正是无数基层志愿者最铿锵的誓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儒森 周雅萌 熊曼 董婧珣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