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8小时前
“您好,拍照吗?”“现场选片,不满意重拍”……走在景区,不少人应该都遇到过商拍“拉活儿”。他们有的举着手写广告牌和客片,有的胳膊上挂着相机手上拿着折叠椅,面对来来往往的游客,硬往人跟前凑,有时甚至堵得人走不动道。
景区商拍泛滥,招致密集吐槽。事实上,今年年初不少地方已经整治过一批,或明令禁止商拍入园,或划定拍摄专区缓解人流冲突,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引导作用。然而,这边商拍管理愈发严格,那边却是摆摊拉活儿打起了“游击”。一些商家不再明目张胆吆喝生意,却化身“社交悍匪”,随机拉人拍摄。若管理人员靠近,他们就佯装普通游客,等园区管理者走远,他们又故技重施。如此反复,让人无可奈何。
公共景区被某些商家当成了“私家摄影棚”,有的持续霸占好位置,有的甚至呵斥自拍的游客。更令人郁闷的是,如今“游击式”商拍开始走出景区,有向几乎所有“网红地”蔓延之势。但凡听闻哪里能出片,就会有人蹲守,哪怕是博物馆、美术馆乃至书店都未能幸免。本想悠闲游园,却被营销揽客、追逐兜售打断;只想安静观展看书,耳边却是嘈杂声声、灯光频闪,休闲体验大打折扣,公共秩序也大受影响。
公共空间的使用应当关照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从本质上看,那些不顾场合无序营销圈占机位的“小摊式”商拍,是在慷大家之慨、牟自己之利。即便是假借“朋友之名”,说不上违反了某条某例,游离于规则的灰色地带,显然也大失公德。
当然也要看到,商拍的火热一定程度折射着巨大需求。随着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希望记录下值得回忆的“人生时刻”。如何搭乘这一风口,让所有游客都能美美与共,需要各地管理者下一番功夫。对于游客而言,与其在网红点排大队、流水线出大片,不如真正踏上一段旅程,静静地去感受落日霞光、体悟人生况味,“定制”一份独属于自己的美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