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8小时前
蹲点点位:雪宝山
蹲点记者:陈维灯 周传勇
“再开快点!保温袋不能长时间为白冠长尾雉蛋供暖,蛋凉了就全毁了。”
7月1日11时许,前往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管理站的山路上,大雨滂沱,雾气朦胧。车上,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雷怀中紧紧抱着人工孵化了20天的白冠长尾雉蛋。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蛋转运到70多公里外的十里坪管理站的保温箱,首次尝试让成年雌性白冠长尾雉接力孵化。“如果接力孵化成功,将为白冠长尾雉的繁殖打开新路。”
一年前,受气温影响,雌雉迟迟未进入自然孵化状态,白冠长尾雉孵化工作组不得不选择“下山”,从海拔2400米的十里坪转战海拔1500米的开州区满月镇顶星村。在多方全天候的精心呵护下,通过家鸡代孵等方式,白冠长尾雉蛋成功孵化12只。随着孵化技术日渐成熟,今年已成功孵化了26只。王雷说,目前保护区正在尝试打造中低海拔繁育笼舍,拓展白冠长尾雉的生活圈。
“下山”寻找新“生法”
2023年,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首批10对白冠长尾雉,它们入住到了海拔2400米的十里坪。
“2000多米的海拔是符合白冠长尾雉生活习性的高度。”王雷说,本以为这批白冠长尾雉能在这里快速繁衍,壮大族群,但自然孵化却迟迟未能到来。
为了找到答案,王雷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仔细观察白冠长尾雉的生活习惯。“我们发现影响白冠长尾雉孵蛋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是温度。”王雷说,成功孵化一枚蛋需要26天左右,且温度必须保持在37℃至38℃,这就需要雌雉一直用身体来维持这一温度,但由于十里坪海拔较高,即使到了夏初,晚上最低温也仅5℃左右,无法为孵蛋提供所需的环境温度。而且,雌雉外出觅食时间有时需要两三个小时,返巢时蛋都凉了。
破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温度、保证孵化时间。与专家团队商议后,王雷决定让白冠长尾雉“下山”。经过考察,他们最终将孵化地选在顶星村。顶星村最低温度在10℃以上,能够满足孵蛋所需的环境温度,同时他们还找到了养鸡经验丰富的村民黄奉润来主要负责白冠长尾雉的孵化工作。
场地找到了,谁来孵蛋又成为新难题。“仅靠人工孵化,新生的白冠长尾雉抵抗力会相对较弱,不利于存活。”王雷说,多方求教后,发现用家鸡孵蛋,效果很好,这让他们欣喜不已。但刚准备实践,问题就接踵而至:周边没有充足的“抱鸡母”(方言,意为孵蛋的母鸡)。
“我们逐一走访了周边的村子,挨家挨户询问家里有没有‘抱鸡母’,有一只算一只,全部买了。”王雷说,如今许多农户家都是人工孵蛋,“抱鸡母”反而成了稀罕物,他们找了很久才找到十多只“抱鸡母”,后来还专门跑到巫溪县买了两只。
万事俱备,白冠长尾雉的新“生法”也正式开始试验。
“当孩子一样对待”
“家鸡代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付出更多心力和耐心。”黄奉润说,孵蛋需要26天时间,在这期间,每天都需要时刻关注鸡窝的情况,有时“抱鸡母”出窝觅食,如果时间过长,就必须及时用保暖灯给蛋提供热量;有些没有耐心的“抱鸡母”,孵几天就跑了,就必须及时把蛋收起来;尤其到了破壳的前几天,每晚都要起三四次夜查看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经过26天时间的呵护,成功孵出的白冠长尾雉也将迎来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头两周。
“雏鸟的抵抗力很差,一着凉就容易死,必须当孩子一样对待,尤其到了晚上,所以第一周要确保其生长环境的温度保持在32℃至35℃,第二周要保持在30℃至32℃。”黄奉润说,调好温度后,每隔半个多小时就要到窝里察看雏鸟的状态,冷了就升温,热了就降温。
控制温度还算轻松,最难预防的是“抱鸡母”踩踏雏鸟。“一只鸡的重量有七八斤,一脚下去,雏鸟要么被踩死、要么被踩残。”黄奉润说,只能增加查看次数,隔十多分钟就得去看一次,在她细心照看下,雏鸟们成长迅速。
历经头两周的生长期,年幼的白冠长尾雉基本能够适应外界环境,但也到了最调皮的时候。每逢阳光明媚的天气,黄奉润就会把雏鸟放到屋外被围栏圈住的空地上,让其适应自然环境。
“雏鸟野性很强,几只放在一起很容易打架,一打架就见红,有些脆弱点的,几下就被打死了。”黄奉润说,在室外的时候,她总是守在围栏旁边,只要看到雏鸟昂着头、做冲刺的打架姿势,便立马制止。
去年,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呵护下,家鸡成功代孵出了12只白冠长尾雉,同时还自然孵化出6只。今年,山下的孵化工作还比十里坪早了一个多月,目前已经成功孵化了26只。“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未来肯定能孵出更多雏鸟,让这个族群壮大起来。”王雷说。
建立中低海拔繁育笼舍
距离顶星村约16公里的地方,是新生的白冠长尾雉的第二个家——保护区今年新建的中低海拔繁育笼舍。“这是为了测试在不同海拔环境下,白冠长尾雉的孵化和生长情况。”王雷说,中低海拔繁育笼舍位于甘泉村,海拔约1200米,它充分模仿自然环境,让白冠长尾雉能提前适应野外环境。
“目前笼舍养了16只一个月大的白冠长尾雉。”叶泽贵说,每天早上六点,他都会准时到笼舍查看它们的状态、喂食。
近段时间,降雨频繁,叶泽贵总会提前查看天气预报,一旦预测有大雨,不管睡多晚、起多早,他都会提前到繁育笼舍铺好塑料薄膜,为雏鸟搭建一个天然的庇护所。
“铺好塑料薄膜后还不能直接离开,必须再蹲守一会,有些雏鸟比较笨,不知道躲雨,必须把它赶到棚子下面。”叶泽贵说,除了极端天气,威胁雏鸟的另一大危险则来自同伴,它们一闲下来就喜欢打架,非死即伤。
通过长时间观察,叶泽贵发现,即使在中低海拔地区,白冠长尾雉也能够适应周边的环境,身体状况很好,成长得也很快。
“目前我们正在同步观察收集在2400米、1500米、1200米海拔下,白冠长尾雉的成长数据,并进行差异化对比,如果它们能够完全适应各个海拔的生活环境,这对于整个族群的扩张将是重大利好。”王雷说。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