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客户端15小时前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2024年“诚信之星”。来宾市忻城县的“”90后”壮族小伙兰培文入选,也是该年度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全国“诚信之星”。兰培文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十年来他用诚信与坚守,传承发展家中传统技艺,通过创新让千年壮锦重焕生机。
兰培文。
坚守承诺,他传承技艺带民增收
兰培文的姑奶是忻城县当地备受赞誉的绣娘。兰培文儿时常伴姑奶左右,他从小耳濡目染并喜爱壮族织锦这门技艺。面对姑奶对壮锦传承的忧虑,他许下承诺:“姑奶,你放心,以后我接着做!”
2015年初,21岁的兰培文从广东返乡创业,开起了壮锦店铺。然而,创业之路困难重重,他面临着工序繁杂、成本高、款式传统、织娘稀缺,货物严重积压等难题。但兰培文坚守承诺,从未放弃。“为了让壮锦融入现代生活,我通过调整壮锦的厚度、颜色、材质,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将壮锦变成了旗袍、马面裙、高跟鞋、西装等,还推出了身穿壮锦服饰的民族娃娃。”兰培文介绍,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017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兰培文建立了广西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推行“企业+壮锦培训+织娘”的模式。他在免费传授技艺时毫无保留,在就业帮扶上说到做到……他带动了当地1400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1万余人次在公益培训班中收获技能,让壮锦技艺真正转化为富民产业。
此外,兰培文主动要求扶贫资金透明化,建立规范台账。这种“诚信办企、阳光做事”的作风,让企业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更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50万元。
以诚经营,他在创新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
兰培文不仅织得一手好壮锦,还拥有天然浑厚的好嗓音,是广西山歌的王中王。他在自己的壮锦生产基地里开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直播间”,通过“山歌+壮锦+N”的线上线下宣传模式,大力推广壮锦,致力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
除了会织壮锦,兰培文还喜欢唱山歌。
“文化传承容不得半点虚假。”兰培文说,在直播间里,他们坚持“壮锦文化要讲真话”。接到订单,一定保质保量完成。
随着壮族服饰在“三月三”等节日成为现象级爆款,兰培文公司的订单量剧增。有人劝他采用现代机械技术代替手工织机,这样既能提高生产速度、节省人工成本,还能生成多样图案。但兰培文果断拒绝:“壮锦图案的纹样是其灵魂,创新不能丢了根本。”
在兰培文的壮锦加工作坊,始终有着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纹样精度、色牢度、缝制工艺都要经过严格检验,不合格产品一律返工。“工艺不可减、纹样不可乱”,这是兰培文始终坚守的诚信创新底线,也让他的壮锦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口碑并屡获大奖。
秉承初心,他想让更多年轻人传承壮锦
前不久,兰培文前往北京参加“诚信之星”发布仪式,他在现场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诚信之星”,了解了大家的故事后他深受感触,创作了一首山歌:为人处世要守信,银是银来金是金,诚信虽然两个字,字字都是重千斤。
兰培文现场领奖。
兰培文认为,“诚信”二字虽然说出来容易,但是真正实践和长期坚守却是不易。“‘诚信之星’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让我在往后的人生和工作中,要继续秉承着诚信守诺这个理念去做事做人。”兰培文说。
兰培文深知,文化传承发展、诚信风气培育不是个人的事,需要众人参与。近些年,他主动投入培养民族文化继承人的公益事业,主持“壮锦技艺·复兴行动”“壮锦‘益’传承”等志愿服务项目,深入社区、村屯、中小学校,开办公益性“壮锦技艺”培训班,带动6万余名学生和居民重传承、守承诺,并与多所院校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培养出了300余名年轻传承人。
兰培文向小朋友教授壮锦技艺。本文图片均为忻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未来,兰培文希望能发挥自身的一些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壮锦和山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