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7小时前
《季夏炎天赋》
七月的天:流火炙空,瓜甜井藏。
作者袁德利
岁在甲辰,斗柄指申,余避暑于山阴别业。忽见赤乌喷焰,大地生烟,方悟《诗经》"七月流火"(注1)之谓非虚,乃知造化以乾坤为炉、阴阳作炭之大冶,正在此赫赫炎威间矣。
其暑气之盛也:初如蒸笼揭盖,渐似洪炉开牖。石板烙足,可煎鸡子;铜钲曝日,自鸣天籁。最是午时三刻,但见:"柏油路上蜃楼起,瓜田深处绿浪翻。"(注2)老槐荫下,黄犬吐舌如捣药玉杵;古井台边,青瓜沉浮似凝脂寒玉。此般"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注3)之景,实乃"暑之为言煮也"(注4)之真诠。
考《周髀算经》有云:"日影千里差一寸。"(注5)今三伏酷暑,实因黄赤交角致太阳直射北归。地表吸收短波辐射后释放长波红外线,温室气体阻其散逸,遂成灼浪炙空之象。而井水温凉恒定,盖因地下水体比热容大,且受地温梯度调节;西瓜甘甜解渴,则因昼夜温差促糖分积累,此中热力学与植物生理之妙,岂非自然之天工?老农谚云:"头伏萝卜二伏菜",正暗合积温与作物生长周期之律。
余观暑中百态:货郎担杏过巷,汗珠坠地生尘;塾师授经庭前,葛衣透背现鹄。茶肆内,说书人摇扇讲"赤壁鏖兵",座客皆觉江风扑面;医馆前,童子军持壶施"甘露汤",行人俱感醍醐灌顶。忽见西域胡商剖瓜分客,红瓤黑籽映着碧眼虬髯,竟成天然敦煌壁画。
哲人观暑,可证三谛:其一,井水虽寒,不出不润,此蓄势待发之道;其二,瓜藤愈枯而实愈甜,乃苦尽甘来之喻;其三,同一烈日,农人畏其威而商贾喜其势,明祸福相倚之理。陶渊明"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注6)之趣,正可作消暑良方。
及至金乌西坠,但见晚霞似熔铜泻地,归鸦如焦墨点空。万家灯火次第明,与星斗争辉;三更竹簟辗转反,共蟋蟀同叹。此时方悟:七月的天,实乃造化之洪钧,炼五谷精华于烈焰;自然之丹鼎,凝万物神韵在酷暑。看流火锻金乌之羽,尝寒瓜沁姮娥之心,乃知"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注7)非虚望,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真诠!
注1:引自《诗经·豳风·七月》。
注2:化用岑参《走马川行》与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意象。
注3:引自白居易《观刈麦》。
注4:语出《释名·释天》。
注5:出自《周髀算经》卷下。
注6:引自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
注7:化用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诗意。
2025年7月3曰于沈阳。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