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8小时前
当同步辐射光源的奥秘遇上校园里求知若渴的目光,当“人造太阳”的愿景碰撞青少年对未来的憧憬,一场场跨越实验室与课堂的科学对话,正在点燃皖地青春的科创火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策划的面向全省中小学生系列科普活动,不仅在合肥本地中小学织密科普网络,还陆续走进萧县、广德、阜南三地多所中小学,以前沿科技为笔,为孩子们绘就科学探索的崭新图景。
前沿科普解码“国之重器”
科普团队以“希望之光”为引,揭开同步辐射光源的科学面纱。没有晦涩公式,讲师把同步辐射光源比作“能看透微观世界的眼睛”,从芯片研发的材料结构分析,到生物医药的蛋白质分子成像,用生活场景串联科研应用,让抽象原理“落地生根”。
“这是人类追逐‘人造太阳’的底气!”科普讲师用通俗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从装置如何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到核聚变对未来能源格局的改变,讲师们正把宏大的聚变能源问题转化为可摸可感的科学探索故事,点燃学生对“未来能源”的好奇火种。
互动实践让科学“触手可及”
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倾听,更在于体验。当学生戴上AR眼镜,浩瀚太阳系瞬间“降落”教室,八大行星的运行轨迹、表面地貌清晰可见,仿佛伸手就能触碰星辰;托卡马克装置在虚拟模型中被层层“拆解”,以往藏在实验室的“国之重器”,此刻触手可及。
孩子们还化身“小科学家”,围绕“国之重器天宫空间站的奥秘”“托卡马克未来应用领域”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从脑洞大开的创意到尝试推导简易科学原理,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科创场,科学不再是课本里的生硬概念,而是可参与、可创造的未来拼图。
面向全省播撒科创“种子”
从“霸都”合肥到全省基层,从皖北校园到皖南课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系列科普活动已陆续走进合肥双岗小学、合肥锦城小学、萧县绿城学校、广德市实验中学、桃州镇第一小学、阜南县第一小学、阜南经济开发区第一小等多所校园及文化场所,以“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成为点亮孩子们科学梦想的灯塔。这些覆盖全省的科普活动,正在引发看得见的改变。听到同步辐射可治污染,有学生跟同伴说:“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原理,让家乡的水更清。”还有孩子把核聚变研究写进规划:“我想当能源追光者,长大了搞科研!” 童声里的憧憬,如种子落入心田,静待破土。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建成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高水平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我省科技创新条件水平,促进了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我们也正在多途径努力提升科学中心的服务能力,科普是其中重要一环,我们希望这些‘硬核科技’能进一步走进中小学校园,帮助孩子们提升对科学前沿的理解与认知,增强自豪感与责任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拓展科学中心系列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科学中心,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为科技强国建设集聚更多向心力、储备更多未来力量”。
来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