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董家河镇交通的变迁(三)
运输。这里的运输,当然包括人的出入和物的运送。
董家河镇属于深山区乡镇,境内多山,林木茂盛,虽然山清水秀,但由于山高路陡,沟渠纵横,九曲十八弯的山道还是给原本就因多山而居住分散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在进步,董家河镇的水陆交通尤其是陆路交通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和发展着,人们的出行和物资运输方式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化。
解放前,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方式的选择有限,运输效率十分低下。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的运输方式,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费时又费力。
解放后,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人们出行和货物运送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运输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董家河镇运输方式的根本改变、运输效率极大的提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拖拉机、摩托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历史上,董家河镇的运输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力运输
1、靠人肩挑背驮。过去,由于生产力落后,路的交通状况差,运输工具也落后,人们运输以肩挑背驮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靠人力肩挑背驮的运输方式,逐渐减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本镇深山区的行政村仍有极少数地方的群众,卖茶叶时靠肩挑背驮,翻山越岭数公里,才把茶叶送到有车的地方,然后又乘车几十里去集市卖茶叶。交通的不便,运输方式的落后,为了卖掉自产的茶叶,茶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2、抬轿。轿子是一种古老的运输工具,坐抬轿,在封建社会里非常盛行。当然,过去出门坐轿者,多是达官贵人,也有土豪士绅,普通民众是坐不起的,甚至连坐轿的资格也没有。
3、独轮车和架子车。独轮车也是我国古老的交通工具,装载上货物,靠人推拉,行驶速度非常缓慢。后来,架子车的出现,逐渐淘汰了载物少又不平稳的独轮车。架子车可以人力拉,也可以畜力拉,载物远比独轮车多,方便、经济又实用。架子车一度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广泛地使用。至今,在农村,仍有少部分人在使用架子车。
4、自行车。自行车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并普及的一种便捷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人骑代步的,也有人骑车又带货的。
5、脚踏(人力)三轮车。脚踏三轮车是与自行车同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运输工具,主要用来拉运货物。
6、木船。南湾水库建成蓄水后,约三十年里,水上交通成董家河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那时,董家河境内各渡口均有木船,每船每次可摆渡20人左右。木船可以渡人,也可以载物,用起来还是很方便很实惠的。
二、畜力运输
1、骡马驴队。解放前,人们用骡马驴把农副产品驮到外地去贩卖。当时,冯家庄东至信阳、北至游河、西南至黄龙寺及新店的大路上,常有骡马驴队来往。
2、架子车。有人力拉架子车运输货物的,但载重较少,也有用骡、马、驴及牛等畜力拉车的,载重较多,尤其是远程的运输,人们多用畜力拉架子车,它经济又实惠,用起来很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
三、机动运输
1、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主要用来农业耕作,但也用来充当运输工具,但载重少。四轮拖拉机用来运输,载重较多。
2、货运汽车。货运汽车是运输物资的,运用广泛。
3、机动三轮车和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和摩托车运输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现在乡村地区仍广泛使用。
4、客运班车。1973年,信阳城至董家河镇的客车开通。当时,信阳地区运输公司客运车每天往董家河镇跑两趟,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很是稀罕。1978年,信阳城经董家河镇至浉河港镇和至本镇新店及驼店的客运车开通,每天各发车两班,也是上午一班,下午一班。1988年,出现个体户客运车。近年,随着环湖路旅游观光公交车的开通,董家河镇的个体客运车消失了。
虽然我们已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和幸福了,现在,随着各种私家车在乡村的出现,并且也越来越多了,但公交车依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因为它更便利和经济实惠,还很人性化,普通人民大众需要它。
董家河镇运输业的大发展,是时代的见证。它见证了董家河镇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