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网6小时前
三分钟就能看完100页书、3天时间记住3年的单词,且过目不忘、倒背如流。据报道,时下,市面上的一些培训班就如此神奇,声称可以开发孩子“脑屏”,让孩子比爱因斯坦还聪明。
报道中说,不少商家推介宣传专为青少年开发“脑屏”,孩子们在宣传视频中现身说法,描述着“脑屏”将文字、想法、信息可视化呈现,如同大脑中装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般神奇。更神乎其神的是,一旦激活“脑屏”后,竟然可以不用看书,只需要把书放在头顶,就能说出书的目录。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的钱大概是最好挣的钱。别的不说,高考前,凡是跟高考沾边的东西,身价和销量立马扶摇直上。“旗开得胜”的旗袍,“马到成功”的马褂,“聪明药”甚至是紫色的内裤都卖出了高价。
再拿“儿童食品”来说,有报道指出,从本质上讲,“儿童食品”在我国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义。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并没有针对“儿童食品”的专门界定。市面上常见的“儿童食品”,大多只是在包装上印有卡通形象,宣称含有更多营养素。可实际上,从配料和成分来看,很多产品与普通食品并无差异,甚至部分“儿童奶酪”等产品还添加了更多的香精、着色剂、增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这表明,所谓的“儿童食品”更多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是商家通过精心设计的包装和宣传噱头,吸引家长的目光,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也心有疑惑,但还是愿意掏钱购买。本质上讲,就是“焦虑心理”在作祟。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不少家长愿意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是在这种焦虑心态下,一些家长失去了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抱着一种宁滥勿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只要经济能够承受得起,甚至是经济承受不起也要节衣缩食,给孩子报名、购买。可时间一长,还是会发现,根本无用,既浪费了大量的金钱,还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这时候,家长的焦虑程度会不会更加严重呢?
永远不能低估少数不良商家的利欲熏心。可以说,贩卖“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有关部门应当对这种借机敛财行为进行依法打击,绝不能让其野蛮生长。特别是对互联网上的“教育焦虑”炒作者,监管部门与平台方应压实责任,对发布教育信息的主体设置一定门槛,对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审核,防止互联网成为焦虑情绪的“策源地”与“放大器”。同时,对于编造虚假信息、严重夸大其词的机构或个人,有关部门、平台也应加大处理力度,刹住这股歪风。
当然,家长也应该擦亮双眼,不能过度迷信那些神乎其神的宣传。毕竟,人生本来就没有太多捷径可走,很多道路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只有以积极多元视角评价孩子,避免“功利化、短视化”培养目标,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误入消费诈骗陷阱之中。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钟磊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