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2025新星计划1期#
2025年小暑时间定了! 就在7月7日4时04分,属于“早小暑”。 老话常说“早小暑热死牛,晚小暑凉飕飕”,这意味着今年三伏天可能热到连耐旱的老牛都扛不住! 古人划分的“早小暑”和气象学的副热带高压有啥关联? 高温天如何防暑? 田间农民又在忙啥? 一篇说透!
小暑时间与属性
2025年小暑的交节时刻是7月7日4时04分43秒,落在农历六月十三的凌晨。 古人将小暑分为“早”和“晚”两类:交节在子时至午时(23:00-12:00)为“早小暑”,未时到子时(13:00-23:00)则为“晚小暑”。 今年小暑的交节时间明确属于“早小暑”范畴。
农谚预测三伏热度
“早小暑热死牛,晚小暑凉飕飕”是流传最广的小暑农谚。 若小暑交节偏早,预示副热带高压已强势控制大地,形成“热盖效应”,三伏天高温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清代《清嘉录》记载:“小暑日若在午前,则后暑愈酷”,《上海县志》更描述光绪年间某次早小暑导致“酷热异常,河井几涸”。 相反,晚小暑常伴随副高势力未达鼎盛,冷空气或雷雨可中断高温,体感更舒爽。
现代气象的印证
副热带高压是夏季酷热的主因。 早小暑年份中,副高提前稳定北抬,如2024年小暑在农历六月初一(属“小暑在头”),夏季多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干旱。 而晚小暑年份如2016年(交节于18:51),三伏期35℃以上高温日显著减少,午后雷阵雨活跃。 2025年小暑虽在农历六月十二(非“头”非“尾”),但因交节在凌晨,仍被归类为“早小暑”,需警惕极端高温。
入伏与三伏时间线
小暑是入伏的标志,今年初伏从7月17日开始。 农谚“夏至三庚数头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末伏则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三伏天跨越小暑至处暑,是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时段,民间称为“上蒸下煮”。
南北防暑习俗差异
为应对苦夏,北方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元宝藏福”,同时开胃解馋。 山东部分地区伏日吃生黄瓜和煮鸡蛋,徐州人则喝羊肉汤“吃伏羊”,认为可驱寒祛湿。 南方有小暑“食新”习俗,将新米煮饭祭祀五谷神与祖先,再全家尝新。 江浙一带推崇“小暑三宝”:黄鳝补虚、莲藕清热、绿豆芽解毒。
高温病预防指南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强调:小暑情绪易波动,可发“呵”音泻心火;饮食需清淡,多吃薏米、冬瓜、绿豆,忌贪凉伤胃;空调温度设26℃,避免频繁进出空调房。 湖北省气象局补充:睡眠宜“晚睡早起”(22:00-23:00入睡),午休半小时;外出避开午间高温,备好帽子、遮阳伞及防暑药物。
农事双抢与田间管理
小暑开启“三夏”关键期:东北收麦,长江流域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双抢”),华南防伏旱,北方防涝。 棉区进入“小暑进伏天,家家忙管棉”阶段,需中耕培土、追肥除草。 此时杂草疯长,“伏里三天遍插锄”成为常态,农民跪耘水田,徒手扒草缠团塞入泥中。 高温高湿还易引发病虫害,如棉田需防蚜虫,稻田可放鸭治虫。
极端天气应对
“伏旱犹如鼠,伏涝猛于虎”长江流域伏旱可致作物枯槁,需提前蓄水;北方“七下八上”雨季易发暴雨,农谚强调“夏前修水利,秋后修粮仓”,沟渠需“窄又深”兼防旱涝。 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小暑频发,民间通过观察“淋了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放牛”等谚语预判风险。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