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写在前面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些年,贵州始终牢记嘱托,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如今,在多彩贵州大地上,处处是画、步步皆景,绿色有机成为贵州农产品的靓丽标签、绿水青山成为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在贵州变成现实。
一封信
格头村坐落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部的山麓上,地处深山峡谷。全村有159户700余人,总面积3.1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
“我成为护林员的时候,是接过父亲的棒子。”老护林员罗安才说,从小往山里跑的他,当真正成为护林员,才知责任重大。
格头村有棵“秃杉王”
“以前的环境没有现在好,经常有人烧山,现在慢慢地大家自觉了,才有了现在优美的风景。”
当护林员的9年时间里,罗安才数清楚了雷公山上的树木、也与这片深山成了朋友。“哪条路通往哪里,哪棵树长在哪里,我都清楚。”
守护这片林,其实早在1982年起,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建立,秃杉便成为保护区的旗舰保护物种。
1985年起,保护区对秃杉这一濒危植物开始了一系列科学保护,从实验经营场的建立,到秃杉纯林的营造,再到秃杉种质资源研究与繁殖课题的开展等工作,都为秃杉的种群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护林员罗安才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雷公山保护区内的秃杉数量从濒临灭绝增长至45万余株,成为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秃杉保护基地。保护区内的格头村也因生长有1万多株天然秃杉而被誉为"秃杉之乡"。
“秃杉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不仅维持着雷公山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为科研工作、教学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化石'。”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余德会高级工程师介绍,2024年,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建立了"雷公山保护区秃杉智慧数据库",对胸径10厘米以上的秃杉种群进行建档登记,详细录入每一株秃杉的胸径、高度、冠幅,以及生境因子等信息。
位于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的“秃杉王”是保护区内最大的一株,胸径218.9厘米,高度37米,被列入了中华人文古树。
如今的格头村发展起了旅游
“雷公山保护区有68个护林员,每个护林员都有自己巡护的区域。通过巡护软件来实现森林资源保护,遇到非法情况和紧急事件,可以随时上报处理。”余德会说,自2015年以来,雷公山保护区未发生森林火灾,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雷公山保护区共有秃杉451925株,其中,胸径大于10厘米的13340株,较1985年增长了8000多株,胸径大于100厘米的有1240株。
山间的风掠过秃杉,沙沙作响,这是岁月的回响,是雷公山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换来的绿色传奇。这份传奇里,藏着科研人员的智慧、护林员的汗水,更凝聚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陈祖嘉 李明栩
设计 陈豪
编辑 喻辉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