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6月28日,在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班戈县,一个胎龄仅34周、体重只有1920克的脆弱早产儿,安静地躺在温暖的暖箱里。监护仪规律的嘀嗒声,记录着小生命顽强的心跳,也昭示着一个不平凡的时刻:这是那曲市班戈县人民医院建院以来首次成功收治并守护住了新生儿患者。
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一年前一场让浙江省台州医院援藏儿科医生黄君刻骨铭心的遗憾,和一群医者“破冰”“突围”的决心。
时间指针拨回到2024年10月24日,班戈县人民医院产房,一个胎粪污染、重度窒息的危重新生儿降临在这个“生命禁区”。
面对这个小生命,黄君医生和同事们拼尽全力完成了初步复苏。然而,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没有后续救治的设备,没有专门的病房。
最终,只能冒着高寒缺氧和颠簸,将患儿转运至230公里外的那曲市。
尽管孩子10天后康复出院了,但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班戈县新生儿救治能力薄弱的现状,深深刺痛了黄君和每一位在场医护人员的心。
必须改变!一场系统性变革就此展开。
黄君医生与班戈本地医护拧成一股绳。他们从零开始,针对保暖、供氧、抢救技能等难题,打响攻坚战。
装温湿度计、改造空调,把温度稳稳控制在26℃;引进新生儿专用头罩和鼻导管,确保氧气精准输送;引进精准复苏设备,制定高原专用抢救参数表;开展模拟演练,培训新生儿复苏、吸痰、穿刺等关键技能,让班戈医护“敢出手、会救命、规范救”……
所有的准备,在2025年6月28日迎来实战。当天17点26分,产科医生告知,有一位产妇即将分娩34周早产儿,预估体重不足4斤。
18点15分,产妇宫口开全,医护团队全程密切监控胎心和产程。
18点41分,宝宝出生,体重仅1920克。
医护团队迅速评估,将“保暖”确立为这脆弱小生命高原生存的第一要务。
宝宝被立即转移到预热至理想温度的抢救台上进行初步保暖和观察。
在确认宝宝生命体征平稳、无需立即高级复苏干预后,黄君果断作出指令:“立刻转入新生儿保温箱!同时准备‘鸟巢’!”
黄君边指导护理团队制作“鸟巢”,边解释“鸟巢”的作用:“早产宝宝在宽敞的保温箱容易因惊跳反射消耗宝贵的能量,且缺乏安全感。这个模拟母体环境的‘鸟巢’,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个稳定、低应激的成长微环境。”
吃奶对健康足月宝宝来说,可能稀松平常,但对早产宝宝却是一道难过的关卡。黄君凭借经验,指导本地医生精确计算营养液配方,手把手教护士安全规范的微量喂养要领。
作为班戈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首例新生儿,办理入院时还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宝宝刚出生,尚无身份证明,常规流程卡壳。
浙江援藏医疗队领队、班戈县人民医院院长朱峰凭借多年经验,第一时间指导医务部为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及时开辟了“先救命、后办手续”的绿色通道。凭出生证明先行让宝宝挂账入院,清晰告知家属后续医保报销办理流程。
这个躺在温暖“鸟巢”里的1920克小生命,呼吸渐稳,肤色转红。这是浙江援藏力量与班戈团队织就的“高原新生儿生命守护网”的生命托举。
近一年的体系化攻坚,班戈县新生儿救治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守护近20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从不足50%提升至100%;本地医护全员掌握核心抢救技能;关键抢救设备完备率从40%跃升至90%以上……
如今,浙江援藏力量与班戈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心,不断增进高原人民健康福祉。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