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0小时前
你活得这么累,是因为总想“成为”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长大后,我们拼命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优秀的专家、一个完美的伴侣、一个负责任的父母。
我们像一个演员,不断地切换剧本,扮演角色。
演给别人看,也演给自己看。
演到最后,妆都哭花了,才发现,我们唯一没有做的,是“是”我们自己。
我们活得这么累,不是因为生活太苦,而是因为我们总想“成为”什么,却忘了我们“是”什么。
01
“成为”是一个陷阱,一个永无止境的追逐
“成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焦虑。
它暗示着“现在的你,是不够的”。
你不够好,所以要“成为”更好的。你不够成功,所以要“成为”更成功的。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向外的追逐。
像一只追着自己尾巴转的狗,永远咬不到,还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我们把人生的坐标,设置在了未来某个虚无缥缈的点上。然后用尽一生的力气,去奔赴那个点。
“等我升职了,我就开心了。”
“等我买房了,我就安心了。”
“等我孩子考上大学了,我就解脱了。”
真的吗?
你有没有问过那些已经升职、买房、孩子考上大学的人,他们真的就从此幸福快乐了吗?
并没有。
一个新的焦虑,会立刻取代旧的焦虑。因为“成为”的模式,已经刻进了你的骨子里。
你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追赶,永远无法享受当下这一刻。
这个陷阱,是商业社会为你精心设计的。
它需要你永远不满足,永远在消费,永远在追逐。
它把你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停不下来的“消费者”和“奔跑者”。
2
你不是一张白纸,你是一颗种子
那,不“成为”,我们干什么?
答案是,去“是”。
“是”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它是向内的,是回归,是发现。
你不是一张需要被画满的白纸,你是一颗种子。
你的内在,早就蕴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你的任务,不是把自己变成一棵松树,或者一棵柳树。
你的任务,是给自己浇水、晒太阳,然后看看,你到底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
也许你是一棵苹果树,却非要“成为”一棵玫瑰。那你一辈子都会活在拧巴和痛苦里。
你唯一要做的,是“是”一棵苹果树。
然后,尽你所能,结出最大、最甜的那个苹果。
我特别喜欢看那些手艺人的纪录片。
一个捏紫砂壶的老爷爷,一个做竹编的阿姨。
他们身上没有那种“我要成为大师”的紧绷感。
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安安静静地,跟手里的泥巴、竹条待在一起。
他们在做的,不是“成为”一个匠人。
他们“是”一个匠人。
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的手艺,已经长在了一起。那种从容,那种笃定,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是任何“成功学”都教不出来的。
3
放下“成为”的执念,然后,一切不请自来
怎么才能从“成为”的模式,切换到“是”的模式?
答案可能让你意外:什么都不用做。
就是放下。
放下那个“更好的自己”的幻象。
全然地、无条件地,接纳此刻的你。
这个有点胖的你,这个有点懒的你,这个有点胆小的你,这个依然有很多困惑的你。
先接纳。
就像你接纳今天的天气,不管是晴是雨。它就在那里。
当你不再跟自己打架,不再消耗能量去“成为”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内在的能量,开始自然地流动了。
你突然有兴趣去学一门乐器,不是为了“成为”演奏家,只是因为你喜欢那个声音。
你突然想去一个地方旅行,不是为了发朋友圈,只是因为你想去看看那片海。
你开始做很多很多“无用”的事。
而恰恰是这些“无用之事”,让你开始闪闪发光。
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说:一个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
当你不再执着于“成为”一个完美的雕像时,你才真正活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而一条河,最终会抵达它该去的大海。
你所渴望的那些东西——成功、财富、爱,反而会在你“是”你自己的路上,不期而遇。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