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23小时前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
7月7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合肥举行。这是全国首个以深空探测命名、由中国牵头发起的航天领域国际科技组织,也是安徽首家国际科技组织。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由国内外五家权威科研机构和组织联合倡议,20位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之所以落户安徽,很大程度肇始于3年前在安徽揭牌成立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其也是此次学会成立的5家发起单位之一。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有着清晰的目标和雄心,那就是计划用10年时间吸纳五百个科研单位会员、10万名科学家个人会员,在学会搭建的开放合作大平台上共同探索宇宙奥秘。无疑,这一学会将成为未来全球深空探测领域最为活跃、最富进取心的一大国际科技组织。
完全可以说,安徽凭此一举站到了全球深空探索领域的台口。
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当下,国内外科学联合首倡的国际科技组织能够首次落户安徽,这既是国际科研领域开放合作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安徽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页。
大开放必有大希望。当下的大开放,也必将让中国的深空探测事业以及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大战略赢在未来。
“零”的突破
深空探测是指对月球及以远天体和空间的科学探索活动,它是解码宇宙演化的时空望远镜,更是人类文明迈向星际征程的重要阶梯。
2022年,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安徽揭牌成立。牵头研制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研发“月壤3D打印系统”、研制月壤水冰提取技术……成立以来,实验室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诞生。
不仅是科技攻关,在国际合作上,深空探测实验室始终步履不停。
刚刚成立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是实验室成立之初就启动谋划的项目。
“实验室和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等五家单位联合倡议,20位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在2023年时共同发起申请,历经两年多筹备,于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最终在安徽正式成立。”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首任理事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说。
学会成立后将做些什么?吴伟仁表示,“未来,学会将围绕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小行星防御等领域,在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及空间生命等方面开展工作,包括研究国际深空探测发展态势、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组织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
深空探测是安徽着力打造的三大科创高地之一。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的成立,让我省实现国际科技组织‘零’的突破。”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刘旭说,学会的成立是安徽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新举措,为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立了新渠道。协会将建立完善安徽省国际科技组织议事协调管理机制,并主动对接中国科协,做好学会日常运行服务保障。
对于安徽而言,这一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落地,更有利于将国际科技成果、知名科学家“请进来”。通过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联动,增强安徽原始创新动能。有了创新资源,可以孵化新技术、新产业,促进成果转化。通过学会这一桥梁,还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让安徽深空探测领域的创新声量扩大,走向更大的科技合作舞台。
重要标志
太空没有国界之分,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五家单位联合倡议、20位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成立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可以说是全球航天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标志。
“我国深空探测领域技术已经可以与世界水平并驾齐驱,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各方、共享成果、共促发展,合作是学会成立的第一初衷。”深空探测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王中民介绍,学会成员来自美国、加拿大、南非、巴基斯坦、泰国、土耳其等众多国家科学家。
“当前,中国深空探测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具备足够的实力牵头成立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表示,由中国牵头成立国际学会,不仅能凝聚国内相关领域力量,更能为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助力各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协同发展。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秘书长江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成立学会,有助于点燃发展中国家的深空探测梦想。“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航天领域的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我们将与学会协同创新合作范式,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系列重大任务推动多国携手联合展开深空探测。”
吴伟仁表示,近年来,国际深空探测活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拓展、外层空间和平利用与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纽带、协同创新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
10年10万名科学家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IDSEA”的标志,这是在学会英文全称首字母缩写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会标。字母“S”由行星的星环构成,恰似银河系星云流动,代表深空探索走出太阳系,向银河进军。而“E”如黄山苍松迎客,象征开放与包容,欢迎全球合作伙伴的加入。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开放包容,才能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我们诚挚邀请全球科技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积极加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吴伟仁说,学会争取用10年时间,吸纳500个科研单位会员、10万名科学家个人会员,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赓续人类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中国人的浪漫梦想,古人诵“明月几时有”,感叹阴晴圆缺,而今天更是把追逐明月当成心愿。
吴伟仁表示,通过航天领域全体人员的努力,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可以实现载人登月这一美好期盼。
未来100年,人类是否能迈向更深更远处,到达其他天体?
吴伟仁认为,这需要取得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目前的火箭速度,当前,火箭速度是10多公里每秒,有人预测未来火箭以及发动机的速度可能接近光速的1/10,即达到3万公里每秒。二是要尽可能详尽的探测银河系,并且绘制出一张立体地图。三是需要在人体工学、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方面取得突破,助力未来宇航员走向更远的深空。
星河璀璨,求索无疆,太空的旅程,正驶向更深更远处。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