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07-10 09:27
柳杨|亲情的碰撞与理解的缺失——评梁晓声《父亲3》
梁晓声的《父亲3》,如同一轴在时光里洇开墨痕的画卷,细腻的笔触漫过岁月的褶皱,将一户人家的矛盾与温情细细铺展……
当"我"踩着四年异乡的风尘回到故里,青砖墙上的裂痕、屋檐下结着蛛网的窗棂,都在无声诉说着日子的清苦……
三弟返城后蜷在漏雨的小屋里,墙皮像久病者的皮肤般簌簌剥落,而父亲佝偻的背影在灶台边晃动时,那声压抑的咳嗽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这场关于建房的争执,便在这样的背景里,成了亲情与现实碰撞出的一道刺目火花!
"我"揣着大学毕业证里的理想主义回到家,三弟曾塞给"我"的那些皱巴巴的毛票,还在记忆里发烫。
那时,他在砖窑厂挥汗如雨,掌心的茧子磨破又结痂,却总把省出的钱塞进"我"的书包:“哥,安心念书。”如今他要盖房,地基里的石子都透着寒酸,“我”望着他媳妇怀里瘦得像小猫的孩子,鼻尖猛地一酸……
那些藏在父亲樟木箱底的积蓄,在“我”眼里,该是救急的炭火,是让弟弟一家能在冬天,烤暖手脚的希望。
当父亲梗着脖子说“没有”时,“我”看见他袖口磨出的毛边,突然觉得那双手,曾托举过“我”童年的手,此刻竟攥着冰冷的自私——这种念头像藤蔓疯长,缠得心口发疼!
可父亲的愤怒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褶皱?他从脚手架上摔下来那年,血浸透了蓝布工装,在医院的油灯下,“我”数过他后背上像蜈蚣般狰狞的疤痕……
退休证上的照片里,他的眼神已蒙了层灰,像被雨水打湿的旧报纸。
那二百五十元被他用手帕层层裹着,递过来时手在发抖,指节因为常年握锤子而变形,像老树枝蜷曲的丫杈。
或许每个深夜,他都在黑暗里摩挲那只木箱,积蓄是他对抗衰老的铠甲,是怕哪天病倒在床上,连碗热粥都求不到的底气。
当“我”说出“鄙视”二字,他猛地转身时,后颈花白的头发颤了颤,像被秋霜打蔫的草——那声“寒透了心”的叹息,该是积了一辈子的委屈,从喉咙里滚出来时,带着铁锈般的涩味……
这场争执,从来不是对错的较量,而是两代人站在不同的渡口,眺望对岸……
“我”揣着年轻人的热望,想把漏雨的屋顶换成亮瓦,让炊烟里飘着安稳的味道;父亲却守着岁月磨出的谨慎,把每一分钱,都当成抵御风雨的船票。
“我”看不见他藏在烟袋锅里的忧虑,他也读不懂“我”写在信纸上的憧憬,就像井里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明明是同一个圆,却隔着一层深不见底的水……
最后,“我”在火车站的长凳上坐下,烟蒂在脚边堆成小小的坟茔……
暮色漫过铁轨时,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呜咽,像谁在旷野里哭泣……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背着“我”走过结冰的河,他的肩膀硌得"我"生疼,却稳稳当当托着"我"不沾一点泥水。
如今,父亲的那肩膀塌了,"我"却还在怪他没能再扛起一座山的重量!
梁晓声笔下的这场亲情困局,原是世间多少家庭的缩影!
我们总在亲情里攥着自己的道理,却忘了对方的掌心也握着不易!
就像老槐树的枝丫,纵然在风中磕碰出声响,根须却始终在地下紧紧纠缠。
或许唯有把“我觉得”换成“你累了吗”,让倾听比指责先一步抵达,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温柔,才能重新在岁月里舒展成温馨的春天!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