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07-11 11:29
燕昭王所筑黄金台,到底在哪里呢?2002年,在金台路西南的东三环中路建设财富中心大厦时,在京广大厦西南约500米的施工现场,考古工作者遍寻不获的乾隆御制“金台夕照”石碑终于重见天日。此碑长2.7米,正面刻有“金台夕照”四个大字。背面有“御笔”二字,并有题诗一首,回答了黄金台位置的争论:
九龙妙笔写空濛,疑似荒基西或东。
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
豪辞赋鹜谁过客,博辩方盂任小童。
遗迹明昌重校检,睪然高望想流风。
乾隆《金台夕照》题诗
“黄金台”的精髓本质是“要在好贤传以久”,要的是求贤好贤的美德流传。“何妨存古托其中”,一个土堆儿在哪儿并不重要。这些遍及京畿的黄金台,绝大多数都是后人托古之作,可以说都是“假古董”,但他们都是华夏数千年历史中求贤好贤、知人善任传统的见证与传承。2006年,地铁十号线通车后,政府将经过石碑出土地不远处的一个站点命名为“金台夕照站”,为北京又增添了一处“金台”地名。现在从“金台夕照”站D出口向西走不远,就能看见被重新安置在财富中心一个小广场中的乾隆御制“金台夕照”碑,给人们留下了一处古今辉映的人文景观。
黄金台的意象,在千百年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以至于东亚文化圈的文人们在作诗时也大量运用“黄金台”的典故。像是在朝鲜,一方面明清时期朝鲜使者出使北京时,黄金台是使者们怀古凭吊对象,如才华横溢却当困守蓬庐三十年的权韠,在得知好友即将远赴燕都之时,嘱托友人行过黄金台,为其代吊燕昭王:“男儿堕地要远游,李侯此行仍少年。我守蓬庐三十霜,壮志索莫头发苍。知君定过黄金台,为我一吊燕昭王。”金堉在《次陈子昂感遇诗韵》一诗中写道:“我从燕京路,行过黄金台。山河依昔时,古人安在哉。烟尘暗东北,万里阴风来。何代乏英才,所恨无背嵬。悽然念往事,陈迹惟蒿莱”。怀想当年燕昭王和郭隗立黄金台共襄复燕之盛事, 再看今朝那早已杂草丛生的陈迹, 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正所谓“华表柱边空有鹤,黄金台上更无人”。另外,不少诗人也借用黄金台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招才纳贤的渴望,如朝鲜后期文人徐命膺就写道:“燕君重贤士,为筑黄金台。黄金非不宝,岂若贤士哉。”朝鲜文人在抒发对“厚礼招贤”盛事的追慕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外,他们还将这些情感延伸到国家“招才纳贤”的层面,这与中国文人运用的传统也是一致的。近代甲午战争后,朝鲜国家政权几近灭亡,对国家“招才纳贤”“报仇雪耻”的渴望尤为迫切,迫切希望有人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朝鲜诗人洪宇定《次韵》中说:“燕昭昔筑黄金台,雪耻大勋由此开”。“昭王当日筑金台,厚礼招贤不爱财。图齐要雪长城辱,自魏终看乐毅来”。
来源:《燕王爱贤筑金台———唐诗里的“黄金台”意象与京畿“黄金台”位置考辨》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