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中国历史上西夏王朝的历史遗址。北京时间11日晚,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 60项,位居世界前列。西夏陵地处贺兰山东麓洪冲积扇的高地之上,很好地利用了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虽然是夯土建筑,却历经近千年岁月仍高高矗立在茫茫旷野之上。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陵塔是西夏陵中最高大的建筑体,刚被建造出来的时候,最高的是七层高的实心八角密檐塔。如今,经过千年风雨,陵塔外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消失不见,只留下高大的实心儿夯土堆供世人瞻仰。
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无论是从残存的围墙,还是高大的陵塔,都可以明显看出,夯土有非常明显的分层,大概是10公分左右,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刘剑:这是古建筑里一个非常典型的做法,先夯筑大概是10公分,这一层夯筑了以后,再去上面继续,一层一层往上叠加。
夯筑技术是我国自新石器时代沿用至今的主要建筑技术之一。西夏陵的陵塔以黄土混合砾石夯筑而成,夯层清楚、密实,硬度强,显示了西夏对这一技术的熟练掌握应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刘剑:这些黄土都是从外面运过来,而且这些土质特别结实,经过了1000年还都保留得非常完好,所以这个土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考古发现,三号陵陵塔夯土瓷实,经过分析还加入了白石灰,加之北方雨水少,植物也很难有存活空间。同时,西夏陵和敦煌研究院共同就土遗址的保护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目前也已经研发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西夏陵土遗址保护项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刘剑:用高摩数的硅酸盐,渗透到土遗址的结构当中,增强它内在结构的应力,原来可能有空隙,但是我们通过填充材料,可以使里面的空隙变得更加的密实,这样对于风化,抵抗力会更强。
西夏陵延续近千年的防洪秘籍
虽然西夏陵地处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带,但每年也还是会有少量降雨,贺兰山上植被稀少,集中降水汇集冲刷地面的威力也不能小觑,在西夏陵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现西夏陵不仅以其宏伟的帝陵建筑令人叹服,其精心设计的防洪系统更是古代工程智慧的生动体现。至今仍然守护着陵园内的遗迹。
9座帝陵及其陪葬墓被巧妙地安置在山间冲沟自然分隔形成的平坦高地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组群。从选址这一环节就提前考虑到防洪排涝,防患于未然。
同时,除了帝陵和陪葬墓的外城,本身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外,还专门修建了32处防洪工程遗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护网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这是西夏陵特有的,因为它是在一个洪冲积扇上,所以一过性的洪冲积会特别厉害,古人在一些冲刷厉害的地方,专门做了一些防洪设施,过去没引起我们的注意,到这次西夏陵申遗的时候,我们发现防洪是一个保护上的重大问题,那么古人对它相关的措施也应该是列为我们一个特别关注的方面。
这些防洪工程是西夏陵持续营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防洪墙和排洪沟两大类型。防洪墙通常建造在地势较高、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采用石块堆砌的方式构建,内部填充黄土增强稳固性,有效阻挡和分流山洪的冲击力。排洪沟则是直接在地面开挖而成,形成有序的排水通道,并根据地形走势合理布局,及时疏导雨水和山洪,将水流引向远离陵墓的安全区域。
这套防洪系统工程遗址与帝陵建筑共同构成了西夏陵的完整面貌,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防灾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时至今日,这些防洪设施依然清晰可辨,默默诉说着千年前西夏工匠的智慧与匠心,也为现代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世界遗产要具有突出普遍的世界价值
自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全球已有196个缔约国,1200多项世界遗产,为保护对人类共同发展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项目才能成为世界遗产?这次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符合了哪些标准?
世界遗产需要具有突出普遍世界价值。主要涵盖三个要素:第一就是要符合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文化遗产有6条标准,自然遗产有4条,根据类别符合其中一条即可过关。第二个要素,就是遗产要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个要素是,遗产要有中长期保护管理保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世界文化遗产6个标准里,我们一般都简称第一个标准叫创造性价值,第二个标准叫交流价值,第三个标准叫见证历史的价值。第四个标准就是典范的价值,第五个是人际关系的价值,第六个是关联性价值。那么这次我们提出来主张是标准二、标准三,就是它有交流的价值,有见证的价值。
在史料中,对西夏王朝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明代《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
如今这些仍矗立在茫茫荒原上的西夏陵,正是用考古事实见证了这一段历史的真实存在。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西夏独特的文化面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西夏王朝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整个疆域内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黄河流域,有沙漠,有戈壁,是一个农牧交错地带,这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就造就了多样的民族和文化,特别是生业包含了种田的、放羊的、游牧的、畜牧的、狩猎的,各种各样这种不同的生业,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习俗。
所以我们有时候常说文明和文化,其实文化是对文明生活方式的一个对应。西夏陵所呈现的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特征,其实也代表了中华文明自身的一大特征,很典型。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需要满足的第二个要素,就是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西夏王朝1227年被蒙古灭了以后,就没有再受到建设的干预,也没有受到其他的破坏,在真实性上毫无问题,因为没有对它进行别的干预,在完整性上它也是因为位于洪冲积扇上,不适合做城市建设用地,也不适合种庄稼,所以它也没有受到更多的干扰,整个地形的完整性、环境景观的完整性都不错。
最后要满足的第三个要素,就是“遗产保护的中长期规划保障”。它的数字孪生监测系统堪称行业“黑科技”代表,通过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技术,系统能对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等遗产进行全方位监控,不仅能追踪塔陵风化、剥蚀等病害,还能结合气象、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精准灾害预警。系统整合了21类99项指标,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形成了一个“监测—预警—处置”的闭环,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套系统不仅为西夏陵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全球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台记者 田云华 任梅梅 闫洪 陶鹏飞 罗成禄)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