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你是不是在和那个男生谈恋爱?再敢来往,我就去学校找老师!” 当家长发现孩子书包里的情书、手机里的暧昧消息时,往往会像被点燃的炸药桶,用指责、威胁、监视的方式 “灭火”。可结果呢?孩子要么阳奉阴违,偷偷摸摸来往;要么激烈反抗,和家长彻底对立。其实,青春期的好感就像春天萌发的嫩芽,是自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并非 “变坏” 的信号。而 90% 的家长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应对,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
第一种错误方式:贴标签、扣帽子,用 “道德审判” 否定孩子
“小小年纪不学好,整天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早恋就是学坏的开始,你这辈子都完了!” 这些话像冰冷的钉子,扎进孩子心里。家长给孩子贴上 “早恋”“学坏” 的标签,本质上是用道德审判的方式否定孩子的情感,却没意识到青春期的好感是多么纯粹 —— 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笑起来很好看,或是在自己被欺负时站出来说了句话。
这种 “道德审判” 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羞耻感。他们会觉得 “喜欢一个人是错的”“我是个坏孩子”,进而封闭内心,不再和家长沟通。有位女生在日记里写:“妈妈说我早恋丢人,可我只是觉得他很懂我。现在我不敢告诉她任何事,包括我被欺负了。” 当孩子的情感被全盘否定,他们会连带着把家长的关心也一并拒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被发现 “早恋” 后,反而和对方走得更近 —— 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被理解的温暖。
第二种错误方式:强制干预、暴力拆散,用 “控制欲” 激化矛盾
“不准和他说话!”“我已经给你转学了,别再想联系!” 有些家长为了 “断绝早恋”,采取极端手段:没收手机、跟踪孩子、甚至逼迫孩子转学。这种做法看似 “有效”,却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 你越不让我做,我偏要做。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渴望独立,家长的强制干预会让他们觉得 “我的人生被控制了”,进而用 “守护爱情” 的方式反抗权威。就像被压得越紧的弹簧,反弹的力量越大。有个男生因为家长撕毁了女生写给他的信,和家长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他在给家长的短信里说:“你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面子。” 家长以为 “拆散” 就是胜利,却没看到孩子在这场对抗中,对家庭的信任已经崩塌。
更可怕的是,强制干预会让孩子失去学习 “处理情感” 的机会。青春期的好感是练习人际交往的契机,孩子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表达、尊重、拒绝。而家长的暴力拆散,让他们失去了这种成长机会,未来遇到感情问题时,可能会用极端方式处理。
第三种错误方式:冷暴力、不理睬,用 “情感忽视” 逼孩子妥协
“从今天起,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信了。”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 “早恋” 后,选择冷战:不打骂,但也不沟通,用冷漠的态度让孩子感到愧疚。这种 “冷暴力” 看似温和,伤害却更隐蔽 —— 孩子会在漫长的沉默中,反复怀疑 “是不是我真的错了”“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有位妈妈在发现女儿和男生来往密切后,连续一个月不和女儿说话。女儿主动道歉、示好,妈妈都无动于衷。最后女儿患上了抑郁症,说 “活着太累了,还不如死了让她省心”。家长以为冷漠能让孩子 “醒悟”,却没意识到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情感支持,冷漠只会让他们觉得 “自己不值得被爱”,甚至产生极端想法。
正确的打开方式:用 “理解” 代替 “对抗”,用 “引导” 代替 “禁止”
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好感,家长真正该做的,不是 “灭火”,而是 “疏渠”—— 理解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让这段经历成为成长的养分。
第一步:放下焦虑,先 “倾听” 再 “评判”
当发现孩子有好感对象时,别急着发火,试着用平和的语气说:“能和妈妈说说,你喜欢他什么吗?” 让孩子感受到 “我的情感是被接纳的”。有位爸爸就是这样做的,儿子告诉他 “喜欢班上的女生,因为她数学好,总帮我讲题”,爸爸没有指责,而是说 “被优秀的人吸引,说明你也在努力变好呀”。后来儿子不仅没耽误学习,还在女生的影响下,数学成绩进步了不少。
第二步:用 “成长视角” 引导,帮孩子划清边界
告诉孩子:“喜欢一个人不是错,但现在你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一起进步。” 可以和孩子约定 “相处规则”:比如只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不在单独的地方见面,有困惑时和家长沟通。这种引导既尊重了孩子的情感,又帮他们建立了边界感,让他们明白 “喜欢可以是互相成就的动力,而不是影响学习的阻力”。
第三步:成为孩子的 “情感后盾”,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好感时,往往会感到迷茫:“我是不是太冲动了?”“他不喜欢我怎么办?” 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家都是你的后盾。” 当孩子被拒绝时,给他们一个拥抱,说 “这很正常,说明你们不合适”;当孩子陷入纠结时,和他们一起分析 “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 “敌人”,而是能帮他们理清思路的朋友。
青春期的好感就像雨后的彩虹,美丽却短暂。家长与其害怕它出现,不如教会孩子欣赏它的同时,别忘了脚下的路。真正的教育不是阻止孩子经历,而是陪他们在经历中学会成长 ——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他们会比你想象中更理智,也更懂得如何在青春的路上,既不辜负自己,也不耽误未来。#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