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7小时前
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正以惊人的魄力打响一场"向海图强"的突围战。
这场战役的关键突破口,竟是一条沉寂千年的古河道——贾鲁河。
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地提出,将贾鲁河通航工程打造为"中部便捷出海水运大通道"的战略支点。
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为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的郑州插上"黄金水道"的翅膀,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圈的江河联动,重塑黄河流域发展新格局。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河南长期深陷"水运洼地"的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省内河通航里程仅1825公里,不足河道总长的10%;港口吞吐量1.25亿吨,仅占全国总量的0.75%。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省会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却因内河航运短板而面临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以比亚迪郑州基地为例,其年产54.5万辆新能源汽车若改走水运至上海港出口,单车物流成本可直降1200元,年节约运费超6亿元。这一数字凸显了破解"铁路强、水运弱"结构性矛盾的战略紧迫性。
在这一背景下,郑州港的规划建设尤为关键。
根据最新规划,郑州港将按照"一港两区"的空间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河航运中心。
其中,中心港区选址郑州航空港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与郑州国际陆港形成"铁水联运"的黄金组合;而中牟港区作为重要补充,虽然建设时序稍晚,但将与中心港区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未来,这片区域将通过专用铁路线实现与南侧国际陆港核心区、北侧郑州航空港站高铁港以及新郑国际机场的立体互联,构建起"空铁公水"四港联动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在交通衔接方面,规划特别强调要实现水运与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通过建设智能化多式联运中心、完善集疏运网络等措施,不仅能够优化物流组织方式,更能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港兴产、以产促港的良性循环。
郑州港中心港区的规划范围涉及13个自然村,包括黑凡村、鸭赵村等传统村落。这些村庄大多沿贾鲁河分布,具有典型的中原村落特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这些村庄均位于规划区内,但具体的拆迁安置方案将严格遵循"依法依规、尊重民意"的原则,以政府最终公布的实施方案为准。
郑州的雄心远不止于疏通一条河道。这座城市正以郑州港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水港"四位一体的超级枢纽。
这一战略构想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
空港优势:新郑国际机场作为国际货运的"空中引擎",2024年货运量突破82.5万吨,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48个主要城市。通过创新"空水联运"模式,郑州港可实现高附加值货物的快速分拨。以富士康电子产品为例,其手机部件从航空港卸货后,经水运5天即可抵达上海港,整体物流时效提升20%。
铁路港优势: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区西作业区已全面投入运营,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量达544列,持续领跑全国。未来郑州港将与铁路港深度联动,构建"铁水联运"闭环体系。目前周口港至郑州的铁海联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营,年发运量超7万标箱。
水港优势:郑州港采用"一港两区"布局(中心港区位于航空港,中牟港区依托贾鲁河),到2035年将与周口港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其中周口港重点发展集装箱业务,郑州港则聚焦多式联运,共同打造中原地区最具活力的临港经济带。这种差异化定位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郑州港或将重塑沿黄经济带的物流格局,成为九省区航运定价的"风向标"。通过牵头组建黄河流域航运联盟,河南有望打破陕西、山西长期主导的流域经济秩序,赢得区域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展望2035年,随着"郑州—周口—芜湖"水铁联运大动脉的全面贯通,郑州极有可能跃升为中西部地区对接RCEP的"黄金节点"。届时,郑州港年吞吐量预计将突破5000万吨大关,由此催生的临港产业集群规模或达万亿级别,为中原崛起注入强劲动能。
贾鲁河复航工程绝非普通的河道整治,而是一场改写内陆城市发展逻辑的世纪工程。当郑州港的汽笛声响彻黄河两岸,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的流转,更是一个内陆大省突破地理桎梏、拥抱海洋文明的壮阔梦想。
在这场宏大实验中,既能看到"空水氢联运"勾勒的智慧物流图景,也能观察到"飞地港口"模式带来的制度创新,更能感受到"以水运重构经济地理"的战略魄力。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未来的郑州或许将重现《清明上河图》中"舳舻千里,商旅辐辏"的盛况。但不同于北宋汴京的漕运辉煌,新时代的郑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将发展的航向对准了更辽阔的蔚蓝——那里不仅有通达全球的航运网络,更承载着中原大地走向深蓝的雄心壮志。
#创作挑战赛九期#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