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5小时前
昨日《咬文嚼字说说人性中的“善”与“恶”》发出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言犹不及,关于这个话题该说的话只说了一半。于是今天继续这个话题。
生活里总有些瞬间会让人停下来琢磨:公交上给老人让座,是善;为了抢座推搡他人,是恶——这些判断好像理所当然。可再往深想,同是“拒绝帮忙”,有人是力不从心,有人是故意刁难,善恶的边界又似乎模糊了。现代人对善恶的理解,就藏在这些具体的场景里,既没那么玄乎,又比想象中复杂。
心理学家会说,善是心里那点“见不得别人难”的柔软,是看到陌生人淋雨会递把伞的本能;恶则是骨子里的“只算自己的账”,是为了省时间就插队、为了占便宜就撒谎的自私。社会学家眼里,善恶更像社会给行为贴的标签,贴着“维护大家利益”的就是善,比如排队守秩序、垃圾扔进桶;贴着“破坏规矩”的就是恶,比如占着消防通道停车、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而哲学家们更爱追问“为什么”:有人觉得,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哪怕结果不完美也是善,就像妈妈严厉管教孩子,哪怕方式急躁,初心是为孩子好;有人觉得,能让更多人过得好才是真的善。
这些理解里,藏着善恶的两个面孔:它有时会变,有时又很固执。说它会变,是因为场景不同,判断也会跟着转。善恶的相对性,藏在具体情境的褶皱里。就像医生的手:急诊室里,为抢救心跳骤停的病人,医生用力做胸外按压,哪怕可能造成肋骨骨折,这份“伤害”里裹着的是救命的急迫,是职业赋予的善;可若有人在街头因为口角就挥拳打碎他人肋骨,那便是赤裸裸的恶——同样是“对身体的触碰”,只因一个为了守护生命,一个为了宣泄戾气,善恶的天平便彻底倾斜。再比如寻常家庭里,孩子跑到马路中间追皮球,家长情急之下拽住胳膊厉声呵斥,甚至可能还会给一巴掌,这“严厉”是怕孩子出事的护犊之心;可若有人因为情绪失控就对弱小的孩子拳打脚踢,那便是突破底线的恶——同样是“对孩子的管教行为”,只因一个藏着关切,一个浸着恶意,性质便判若云泥。
但善恶的“变”,终究有边界。就像无论何种理由,谁都不能说“拐卖婴幼儿是无奈”“虐待老人是应当”;无论何种情境,强迫他人、践踏尊严、以无辜者为代价的行为,往哪儿说都是扎眼的恶。这些底线,就像水里的石头,任凭时代浪潮怎么翻涌,始终沉在最底下,碰不得,也动不得。更贴近平凡生活的例子是外卖骑手:为了准时送餐在车流里飞驰,闯红灯的瞬间,你说他是“恶”——罔顾交规;可若想到他身后是生计的催促、平台的严苛算法、手机那头等餐人的焦灼,这份“恶”里又分明裹着对责任的担当,透着点无奈的“善”。说它固执,是因为有些底线在哪儿都不能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谁都不能说“拐卖孩子是对的”“欺负弱小是应该的”——这些事,往哪儿说都是恶,这是人类攒了几千年的共识。
那有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标准能帮我们看准善恶?其实生活里处处都是答案。法律先划了条硬杠杠:闯红灯、偷东西、伤人,这些写在法条里“不能做”的事,基本都沾着恶;遵守合同、赡养老人、救死扶伤,这些法律鼓励的事,都透着善。道德比法律软一点,却更贴人心:做生意不缺斤少两,是善;借了钱按时还,是善;背后不说人坏话,也是善——这些不用谁来强制,是大家心里默认的“该有的样子”。还有些标准藏在街坊邻里的默契里:小区里养狗捡粪便,是善;不顾他人安危高空抛物,是恶;谁家有难处搭把手,是善;见人落难还说风凉话,是恶。这些共识说不出条文,却比条文更日常。
只是,标准在现实里常常会“变味”。老板对员工说“这个班你必须加”,和朋友说“能不能帮我个忙”,同样是“要求”,前者带着权力压迫,后者是平等商量,哪怕被拒绝也算不上恶。网络世界里这种“变味”更明显:有人高举正义大旗,对“过错者”口诛笔伐,群起攻之,其声势浩大俨然“善”的审判;然而当人肉搜索铺天盖地,语言暴力淹没理性,这份汹涌的“善”早已在不觉间滑向“恶”的深渊。可见,看善恶不能只看表面,还得看看背后有没有“欺负人”,有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思,更得想想:这份“善”会不会打着正义的幌子,行伤害之实?
那到底该怎么分清一件事是善是恶?得掰开了揉碎了看,更得带着点“咬文嚼字”的审慎——别急着下断语,先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为何如此行事?背后可有不为人知的困顿与挣扎?我所持的评判标准,是否被个人好恶或周遭喧嚣所裹挟?假若易地而处,我是否真能比他做得更好?
医生尽力抢救病人,哪怕最后没留住生命,也是善;有人为了“帮朋友”就包庇他的错误,最后让更多人受了连累,这份“好心”其实成了恶。有些事当下看着没啥,日子久了才显露出坏处。比如商家卖过期食品,今天坑了一个人,明天可能就害了一群人,这种“慢慢坏”的事,藏着更深的恶;而社区里的老人互助小组,今天帮张大爷买个菜,明天帮李奶奶取个药,看着不起眼,却慢慢把邻里的心拢到了一起,这就是能长大的善。就像职场中那些令人窒息的沉默——面对不公,许多人选择噤声自保。这沉默,是迫于现实压力的无奈之“善”,还是怯懦放弃的袖手之“恶”?不问清楚背后的挣扎,轻易贴标签,往往会离真实的善恶越来越远。
遇上别人对自己好,该咋办?其实很简单,记着那份暖,别把它当成理所当然。朋友在你发烧时跑遍药店买药,下次他遇事,你多搭把手;同事在你搞砸工作时帮你圆场,心里存着感激,往后相处多份体谅。这份“你来我往”不是计较,是让善意能传下去。要是遇上别人对自己坏呢?先别急着上火。有时候,对方可能是误会了你,好好说开了,结就解了;可要是有人故意刁难、背后使坏,也别忍着——不是要对着干,而是得亮明自己的底线。孔子说“以直报怨”,这智慧到今天仍管用:保护自己是底线,冷静分析是智慧,选择以正直、公道的方式回应而非以牙还牙地沉沦,则彰显了内心的力量。理解其恶行的根源并非纵容,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化解与防范,避免自己沦为恶意的俘虏。这“直”,是面对伤害时不卑不亢的脊梁。
再看社会上的那些善与恶,普通人也不是只能当看客。街头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拍张照发在朋友圈,配句“这世界挺好”,就是在扬善;小区里有人组织给流浪猫搭窝,你捐件旧衣服、搭把手,就是让善多份力量。碰上那些不好的事,比如有人在公园摘花、在地铁里大声地手机外放,轻声提醒一句“这样不太好”,就是在拦着恶往前跑;要是遇上更严重的,比如看到有人欺负弱小,哪怕不敢直接冲上去,悄悄打个报警电话,也是在告诉恶“这儿不欢迎你”。
更别说社会上那些更庞大、更顽固的恶——无论是潜藏的制度不公,还是蔓延的冷漠麻木——个体之力虽如萤火,却绝非徒劳。我们并非只能徒然叹息。在职场中坚守诚信底线,在社区里传递互助温情,在消费时选择向善的企业,在网络上传播理性而非戾气,这些都是平凡人触手可及的“扬善”。而面对看得见的不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发出清醒的声音,支持正义的行动,推动点滴的改变,则是在行动中“抑恶”。每一份看似微小的坚持,都如一块砖石,默默加固着抵挡恶潮的堤坝。只是别忘了,别把个别坏事当成“整个世界都这样”,就像不能因为有商家缺斤少两,就觉得所有生意人都黑心——给善留个口子,它才能慢慢长起来。
中国历史上,有过数不清的扬善抑恶的名言金句,深刻而富有哲理,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如: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出自《左传》,意思是善的行为不可放弃,恶的行为不可让其滋长。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源自《孟子》,是说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自《说苑》,意思是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善良的人。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是说积累善德的家族,必然会昌盛;积累恶行的家族,必然会衰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刘备所说,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意为顺从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顺从恶就像山崩一样迅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源自《易经》,意思是积累善德的家族,必然会经常获得吉庆;积累恶行的家族,必然会经常遭受灾祸。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是《老子》中的语句,意思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论语》,是说看见善良的东西,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的事情,就像手碰到热水一样赶紧避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源自《大学》,含义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但说到底,善和恶从来不是书本里的大道理,而是每个人每天的选择,是奔涌不息的长河。扬善抑恶的终极答案,不在高蹈的教条里,而深藏于每个普通人在烟火人间日复一日的具体实践中——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纷扰中保持那份“咬文嚼字”的审慎,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在平凡中践行微小却坚实的善意,在于我们能否在压力下守护心中那条正直的准绳。
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各自的位置上,执拗地做一个对善恶较真、对良知负责的人,这本身,便是对人性之河最深情的疏浚,最有力的导引。这无声的汇聚,终将让善的河道愈加开阔、明亮。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