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太平天国那些事#
#我在顶端谈太平天国#
1864年原本是稀松平常的一年,却因为一个政权的覆灭而被载入史册,这个覆灭的政权便是太平天国,一个原本由几千人组成的“拜上帝”教徒,却可以摧枯拉朽,打下南京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如今已经发展为上百万军民的庞大体系,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地步才对,却为何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就覆灭了呢?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呢?
这还要从这一年的春天说起。这一天,南京城外,九帅曾国荃率领的3万湘军子弟兵正在埋锅造饭,饭菜的香气顺着炊烟飘到了南京城中,城中的太平军一个个则是面黄肌瘦,食不果腹,他们闻着敌军的饭香气,已经有了厌战情绪,再加上连日守城的劳累,让他们身心俱疲,他们打算煮完这最后一袋粮食就开城投降。
此时,他们大概还不知道,不久前发生的一个噩耗。这个噩耗会让他们更加绝望,那就是忠王李秀成的20万援军已经被清军拦腰截断,四散而去,无法前来救援南京城。
以上就是发生在1864年春天的一场战役,曾国荃的3万大军就将南京城团团围住,让城内的太平军军心涣散,无力抵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李秀成的20万大军也被击退。如此看,曾国荃的统兵能力不亚于项羽,可有以一敌千的能力,要知道城内的守军也有10万人,曾国荃面对的可是30万太平军,如果不是项羽再生,是断断做不到的。
在不是完全热兵器的时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正常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其中不是瘟疫横行,疾病肆虐,就是内部争权夺利,无法有效指挥,否则人多的一方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对方。兵力过于悬殊的战争,胜负是毫无悬念会倒向人多的一方的。
可曾国荃率领的3万湘军愣是吞掉了十倍于己的军队,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又该如何解释曾经纵横半个中国的太平军会变得如今这样战斗力衰败呢?
首先这还要从洪秀全发动的金田起义开始说起,那时虽说只有几千人,但大家信仰一致就是推翻“清妖”的统治,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因此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反观后来,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便丧失了斗争,耽于逸乐,把当初的理想抛到了九霄云外,忙着内部的争权夺利,所以一旦清军兵临城下,他们顿时沦为一盘散沙。
更何况此时太平军虽说人很多,但大都是没经过系统训练的流民,妇孺,精壮青年到底还是少数。这又如何与在曾国藩的训练下,久经沙场的湘军相抗衡?
要知道,这时候的湘军待遇也是十分丰厚,每名兵士都可以领到月饷四两二钱。一点不逊于一名七品朝廷命官。
其次,太平军后勤保障出了问题。大家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仗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能力。
此时的太平军被围城中,穷途末路,连糊口的口粮都难以为继。反观湘军方面却是粮草充足,弹药充沛,更是修筑了壕沟,准备好了和太平军打持久战。这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巨大差距,让太平军未曾交战,已弱三分。
更何况李秀成和其他太平军将领还有各自为政的感觉,他们不懂得唇亡齿寒,相互协调配合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不能拧成一股绳的他们被湘军分化瓦解,彻底断送掉了前程。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军的后起之秀,年纪轻轻就在天京事变后苦撑危局,在这种局面下还能取得二破江南、江北大营的辉煌成就已经实属难得,不能再奢求更多。
在看清军方面,曾国藩老谋深算,左宗棠更是深谙兵法谋略,这种不在一个量级上的较量注定了太平天国的悲惨命运。
不仅指挥将领水平不在一个境界,双方的情报网更是天壤之别。曾国藩老早就在太平军中布下了严密情报网,甚至连敌方将领每天吃啥都知道,在这种敌明我暗的境况下,这仗打得还有什么悬念吗?或许从林凤祥、李开芳孤军北伐的时刻,太平军的前途命运就已经被书写了。
当他们北伐失败被俘虏后的不甘心,也为太平天国的命运留下了一连串叹息与问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