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暑期旅游高峰到来之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16起强制消费典型案例,再次暴露了旅游市场的沉疴痼疾。从无证导游叫嚣“手里面从来没有过一只漏网之鱼”的嚣张,到“不消费就不让走”的赤裸裸胁迫,再到“99元游多地”的低价陷阱,这些乱象背后,是一条盘根错节的强制消费利益链在作祟。斩断这条链条,不能仅靠个案处罚的“点杀”,而需多维度发力的系统施治。
这条利益链的核心“病灶”,在于“低价团”模式的恶性循环。旅行社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揽客,实则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导游,导游为回本只能强迫游客购物,购物店再以高额回扣反哺产业链。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畸形模式,让旅游从愉悦体验异化为消费绑架。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平台兴起后,无证人员以“私人向导”之名行违规之实,使利益链呈现线上线下交织的新形态。
整治需直击要害,重构行业生态。一方面要切断“低价团”源头,建立旅游产品成本核算机制,对明显低于合理成本的产品实施熔断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强制消费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改革导游薪酬体系,将导游收入与服务质量、游客评价直接挂钩,让其摆脱对购物回扣的依赖,回归服务本质。唯有让合规经营者有利可图,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技术赋能是破解监管难题的关键。传统“人海战术”难以应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挑战,需构建智慧监管网络: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导游资质实时核验,对社交平台“向导”“搭子”等关键词实施智能筛查;运用大数据比对旅行社行程单与实际轨迹,自动识别擅自增加购物点等异常行为;建立购物店与旅行社资金往来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回扣暗流。只有让监管长出“千里眼”“顺风耳”,才能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
消费者觉醒是打破利益链的重要力量。不少案例中,游客因贪图低价陷入陷阱,反映出理性消费观念仍需培育。相关部门除了发布《旅游避“坑”指南》,更应创新宣传方式,如可将典型案例制成短视频在社区传播,还可在老年大学开设旅游防骗课堂,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当游客不再为“免费午餐”心动,当“一分价钱一分货”成为共识,强制消费就会失去市场根基。
旅游是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也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在消费升级的今天,游客期待的已不只是“到此一游”,更是全程安心的品质体验。唯有以制度重构斩断利益链,以技术创新强化监管网,以消费理性筑牢防火墙,才能让旅游回归“游山玩水”的本真,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美好生活的注脚。(李艳 通讯员 王宗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