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客户端5小时前
在聚光灯下旋转的舞者,在后台运筹帷幄的导演,在办公室为公司前景规划蓝图的掌舵者——白玛次仁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是一次自我证明的长征。从沈阳音乐学院练功房浸透衣衫的汗水,到国家大剧院个人专场收获的雷鸣掌声;从雅砻文化节初试锋芒便惊艳藏地,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文艺演出顶住千钧压力交出完美答卷;直至如今执掌数字文化企业,将藏地文化以数字化方式推向更广阔天地——白玛次仁坚定地说“每一个身份都有它的使命”。这十年,是个人梦想与西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频共振,更是一位文化探索者以清晰路径与坚定步履,为藏地文化在数字时代闯出的崭新路标。
舞者之基:汗水浇灌的确定性
图由白玛次仁提供
“我有时会想,13岁那年如果我没有选择艺术这条路,那我的未来该是什么样?”白玛次仁坐在办公室里感慨道。2001年,沈阳音乐学院与自治区歌舞团的舞蹈老师来到白玛次仁的家乡日喀则市选拔舞蹈苗子,他幸运地被选中,就此开启了与舞蹈的不解之缘。
这次被选中,在当时更多是父母的坚持,因为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自治区歌舞团,工作有了保障。而他也没辜负父母的期许,在学校期间,白玛次仁表现优异,不仅得到了学校、同学的认可,还在2006年的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担任群舞《东北那疙瘩》的领舞,荣获金奖。这时,他才18岁。
2008年,20岁的白玛次仁从学校毕业,顺利成为自治区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然而,白玛次仁对舞蹈的热爱和追求不止于此。2010年,他毅然做出人生第二次重大选择,考取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专业。
这一次,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主动抉择,凭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舞蹈更高境界的追求,克服重重阻力,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心仪学府。2011年的荷花奖银奖、2012年桃李杯的优秀表演奖……他用一场场权威大赛的奖杯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青涩的少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舞蹈家,舞蹈学院的练功房见证了白玛次仁日复一日的汗水与精进。2014年毕业后,白玛次仁没有按部就班回单位上班,而是选择成为一名“北漂”舞者。在北京的两年,他为了生计,以编导身份去院校教授舞蹈,以舞者身份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创作、四处演出。
“这段经历虽然忙碌辛苦,但也让我收获颇丰。”白玛次仁告诉记者,同年,他在“中国好舞蹈”节目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声名鹊起,演出邀约不断。在北京,他还结识并拜会了林怀民、金星等舞蹈界知名人士,甚至以个人名义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原创舞剧《根》的演出。
“这段‘北漂’生涯,让我找准了方向,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尤其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舞台经验。”白玛次仁坦言,舞蹈生涯赋予他的不止奖杯,更是刻入骨髓的生存法则:目标清晰、行动果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确定性中寻求突破,每一步都踩得稳、踩得准。
从舞台中心到指挥中枢:身份转变中的使命升华
2015年8月,从北京回来的白玛次仁执导了他导演履历中的第一个晚会——雅砻文化节开幕式。带着在首都机场和全国300多家万达影院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他执导的首个大型项目一炮而红,自此开启了晚会导演生涯。此后,他以每年至少导演一部西藏重大晚会的节奏,成为西藏文艺创作领域中的中坚导演。
从舞台上的舞蹈演员转变为幕后导演,身份的巨大转变带来了心理上的强烈冲击。“当舞蹈演员时,我只需要专注于自身的舞蹈表演,将角色演绎到极致;而成为导演后就需要掌控全局。”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拔,到与音乐、舞美、道具、灯光、化妆、服装以及后勤等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图由白玛次仁提供
雅砻文化节开幕式总导演、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舞蹈总监、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晚会执行总导演、春晚拉萨分会场导演之一……一场场重大的晚会让他完成了从执行者到全局把控者的蜕变。然而,执导近30场晚会后,他敏锐察觉到“快餐文化”的局限:“业绩留下了,但给社会留下了什么?”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方式愈加多样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于是他下一个身份的转变便悄然开始了。
2024年,他开始筹备数字文化公司的成立事宜,经过一年的奔波走动,2025年初西藏数字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白玛次仁开始思考如何将西藏本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传播之路。
“我觉得文化传播本身既需要情怀,也需要学术严谨性,而与高校合作恰恰符合这一点。一方面,我们的作品有了理论和学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和锻炼下一代的文化传播者。”白玛次仁告诉记者。此后,他开始带领团队积极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为文化作品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撑;同时,与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开展文化交流与项目合作,共同探索文化数字化的新路径。从舞台到幕后,从个体创作到团队引领,白玛次仁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对西藏文化传播路径更深一层的开拓。
掌舵者的双重修炼:制度筑基与数字远见
脱下导演马甲,换上企业西装,白玛次仁面对的是一场更为复杂的“大戏”。身份转换之初,担忧与负担如影随形。他坦言,文化人办企业,情怀是底色,但仅有情怀还远远不够。
他将导演工作中锤炼的“纵观全局”能力注入企业管理,视其为另一场需要精心“编导”的演出,而真诚是其管理哲学的核心密钥。深知西藏本地技术人才的短板,他果断在成都、北京布局技术支撑团队。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西藏文化的市场不在本地,而在外部,同时必须超越‘土特产’的刻板展示,直抵人性共通的情感内核。”白玛次仁告诉记者,为此,公司深耕抖音等新媒体阵地,创新表达方式,同时积极探索IP孵化的长线价值。
面对千头万绪的企业运营,白玛次仁展现出惊人的务实与远见。人事、薪酬、项目流程——他将“制度筑基”视为企业生命线,甚至引入第三方审计确保合规透明。“人情与制度需平衡”,这是他与其他企业主交流后的清醒认知。高效的时间管理同样关键,周会制度与绩效追踪成为他同时驾驭导演创作与企业运营的双桨。
当被问及下一个十年,这位“闲不住的大忙人”依然拒绝被定义:可能继续导演之路,也可能再次华丽转身。唯一确定的是,他将持续“肯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做想做的和该做的事”。于他而言,无论是聚光灯下的舞者、运筹帷幄的导演,还是数字文化潮头的掌舵者,角色的外壳在变,内里那份以扎实步履开拓西藏文化新天地的赤诚与笃定,始终如一。
从练功房镜中凝视未来的少年,到数字浪潮中为传播西藏文化锚定新坐标的领航者。他脚下延伸的道路印证了其信念:方向清晰的每一步,终将垒砌成时代需要的高度。当传统遇见数字,白玛次仁和他的团队以文化践行者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目标清晰、行动果决,每一步都踩得稳、踩得准,向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发下充满生命力的数字“挑战书”。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