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于正又要签新人了。
近日,一位昵称“七七”的素人女孩因为街拍视频走红,于正在短视频平台留言询问联系方式。
这并非个例。眼下,内娱经纪公司近年来的新人签约逻辑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短剧演员、网红更受青睐,审美标准也从极致的上镜脸,变成“气血充足”、“经济上行”的美。
当签约逻辑从“长线培养”转向“即时变现”,整个行业的造星机制正在经历一场隐性的变革。
从科班,到网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娱签约的新人演员主要是来自艺术学院的学生。
“以前都要求科班出身,各个公司都会签一些表演学院的学生。”制片人何桦透露,十年前,科班出身几乎是“金字招牌”,中戏、北电、上戏的表演系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各大经纪公司盯着抢。
那时候,能从这些院校毕业,就意味着半只脚踏进了演艺圈。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当然,也有像王宝强、赵丽颖这样的草根演员,凭借自己的实力被经纪公司选中。
“这种很少了。现在的群演大多也都是科班出身,只不过先从龙套干起。”何桦说。
现在再看,科班的光环没那么耀眼了。影视公司还是会签约科班新人,但更多的公司倾向于签约网红 和短剧演员。
这并不代表着科班生质量下滑,而是随着行业生态变化,经纪公司的雷达转向了更“轻量化”的领域。
“现在的经纪公司更愿意找那些能迅速打出名号,好变现的新人。”来自国内某知名经纪公司的艺人宣传小卜说。
小卜透露,她们公司正在短剧圈寻觅新人。对公司而言,新人们出演过短剧意味着自身长相过关,且具有一定的表演基础,算是已经过一轮筛选的“好苗子”。
无独有偶,于正的欢娱影视也签约了多位短剧演员,比如前阵子因爆料而受到热议的滕泽文,就是凭借《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出圈的;由柠萌影业与壹心娱乐合作成立的艺人经纪公司心心传媒,也早早签约了凭借短剧提升了一定知名度的女演员马秋元。
短剧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改写了规则,网红经济、综艺模式也在重塑选人逻辑。
传统选秀的造星能力毋庸置疑,虽然已被叫停,但类选秀模式的综艺,如《种地吧!》系列,仍在为内娱输送新人。
某档已开播的类选秀模式的素人综艺中,不少选手看似“素人”,其实都已经签约了有一定资源的经纪公司,比如正午阳光旗下的得艺经纪、由黑金经纪创始人聂心远合作选角公司CD HOME的兆森娱乐。
如果说以前还只有白鹿这样的个例,经纪公司的主要精力在于科班院校,那么现在,签约网红成为艺人进行培养,已经变得十分常态化。
审美升级?还是降级?
值得关注的是,内娱影视和综艺两大不同领域,选择新人的眼光却越来越趋近于一致。
类选秀综艺里的素人,大多来自社交平台。综艺PD南楠告诉狐厂娱乐观察,目前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已成为综艺选角的主要阵地。“都是一个个私信来的。”
南楠代表的综艺选角标准是,要有一定粉丝数,但并非大网红,如果恰好是表演播音专业,则是加分项。
这与经纪公司的选人逻辑基本一致,却也引发“审美降级”的隐患。“现在签新人这个执行标准和数量,都有点儿像过去选角导演签特约演员、卖前景演员似的了。”在何桦看来,内娱如今签约新人的执行标准有明显下滑。不像以前,签一个就专注一个。
不过,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审美降级。
何桦每天都会收到由平台经纪人发来的新人演员资料。从这些邮件里,可以非常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如今业内对新人的审美标准变化。
“10年前流行的是锥子脸,尖下巴、大眼睛,现在就讲究一个天然,素面朝天,很纯、很干练,看上去要有一种气血很足的感觉。”在何桦看来,以前内娱追求的是极致的上镜脸、“工业化”的美,如今更多的是天然的美、“经济上行时期”的美。
由此也产生了审美观念的分裂。比如于适,粉丝中意其硬朗、板正的特质,认为他身上有以往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港星气质,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
即便有争议,但总体来说,干净又干练,透着股精气神的长相,会更受业内青睐。因为“天然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这一点,无论是在演戏,还是真人秀中,都是同理。
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的深层焦虑。看似是审美多元化的进步,实则暗含着对流量审美疲劳的被动调整。当观众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网红脸,经纪公司便迅速将“天然感”包装成新的流量密码。
快消时代的造星困局
在何桦和小卜看来,内娱签约的新人很多,尤其这两年比以往更多。
但观众仍然抱怨“换乘恋爱”,苦于“内娱不上新”。
这是因为新人们没有被看到。
再深究下去,是这批“短平快”逻辑下选出的新人,未能成功跑出。
签约只是第一步,真正残酷的是出道后的发展路径。相比过去,新人们的上升通道收窄了。
“耽改101”的快速通道戛然而止,留下一地鸡毛。眼下环大陆的短暂狂欢,也是风雨欲来。
制片人何桦并不看好新人继续走这条“捷径”。但不妨碍许多短剧仍在张罗此事。短剧制片人乔奇透露,从去年开始,他们接触了一批有热度的游乐园NPC,邀请他们出演双男主题材短剧。后续,这些双男主题材或许也会以各种方式与观众见面。
原本的快速通道关闭,留给新人的,就只有绑定爆款剧这一条出圈路径了。
一旦参演的作品成为爆款,演员便能迅速打开知名度,《苍兰诀》中的男二张凌赫、《九重紫》中的六番颜安,皆是如此。
但爆款剧可遇不可求。尤其在影视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增强的当下。头部演员占据大部分优质影视资源,留给新人的空间有限。短剧虽能快速实现曝光,却难以沉淀价值。
要解决新人“看不见”的问题,需行业多维度调整。
“要解决新人短缺的问题就要重新审视剧集的题材分配。”制片人何桦认为,都市剧、年代剧、现实主义剧集等,相比偶像剧、仙侠剧而言,需要更多多元化的演员,为新人提供的机会也更多。“提高正剧的比例,降低仙偶的重复,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这是短期内无法快速调整的。
周期延长、眼光放远,真正的破局点在于重新审视“造星”的本质。
过去,科班体系如同精密的筛选机器,虽然产出效率不高,却能为行业输送经过系统训练的潜力股。他们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打磨,但扎实的基本功足以支撑其在复杂角色中深耕。
而现在,短剧演员和网红的批量签约,更像是在流水线上挑选“即食型”产品,他们自带的流量和曝光度能快速填充市场缺口,却难以形成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王宝强式的草根逆袭,依赖的是影视工业中“群演-配角-主角”的完整晋升链条,受到力捧的新人,则跳过配角阶段直接担纲主角,这种“跨越式发展”看似缩短了造星周期,实则斩断了演员与行业根基的连接。
造星的本质,不是寻找下一个“顶流”,而是“是否有耐心等待下一个顶流成长起来”。
打磨璞玉,而不是将半成品送上流水线。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