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实习生 张宇
千年古画中的文人茶宴穿越时光,在满目天青中苏醒。
近日,宋代名画《文会图》场景复原器物捐赠仪式在开封博物馆举行。这些复原作品是由非遗传承人朱绍荣牵头,联合非遗传承人李晓涓、李建峰、杨霞、朱绍华等共同创作,其中汝瓷140件、钧瓷15件、官瓷4件。
“这些器物,让凝固的历史重新呼吸。”参与其中汝瓷器物复原的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协会会长、玉松汝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晓涓说。
159件陶瓷器物复刻宋代文人雅集
《文会图》是宋徽宗赵佶和宫廷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他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
图中有一巨桌,桌旁有文士九人围坐,诸人或交谈,或举杯,或端坐凝神……神态各异,他们正进行着只有很高级别的朝廷文士才能参加的“饮茶之会”。
桌上的菜肴、果品十分丰盛,多名侍者不断往来端送杯盘、温酒备茶,画面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氛。
图源:数字文博艺术品
李晓涓称,复原的器物都是按照《文会图》中器物的样貌和大小一一烧制。
既然“有图有真相”,那么对着原画来复烧,乍一听很容易,但真做起来,却并非易事。
《文会图》中的器物都是宋代宫廷使用的瓷器,世间罕见。没有实物的参考,大家只能对着画“照葫芦画瓢”。
由于真迹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她只得根据网上图片进行第一次仿烧,做出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不太像。于是李晓涓托人找到了《文会图》的高清图片,拍摄画中器型后放大,才大致看清了图中器型的线条和纹饰。
在开封市博物馆和开封市美术馆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团队经过多次改版,终于将画中的器型完全确定。
器型搞明白了,怎样把它烧成也是难题。
汝窑烧制难度极大,古时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成品率低的惊人。
究其原因,是汝釉并不是简单的“玻化釉”,而是以玛瑙末入釉,含有大量未熔化的矿石,因此无法在高温下全部烧熔。即使所有工艺都做到位了,最终的成功与否还要看天意。因为汝窑釉料全部为原矿,矿料中筛选不净的大颗粒金属类物质会导致“色斑”的产生。
“先后烧了十几窑,成品率只有不到30%。”李晓涓感慨道。
古为今用,探索活态传承新路径
复原《文会图》场景这件事,李晓涓起初是犹豫的。
首先,完全复刻古代器型难度很大,干起来很辛苦;其次,复原的都是宋代生活器具,接下来无法进行批量化生产销售,肯定赔钱。
考虑再三,她还是决定把这件事做成。因为烧制仿古器型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它当时所在的生活场景,搞清楚在那个时期,这些器物的用途以及它的摆放位置,都是很有讲究的,再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器型改良,最终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赵佶将宋人使用的器具绘入《文会图》,使这些瓷器的形貌得以在画中流传千年。如今,我们又将画中的‘意象’瓷器,通过复烧技艺使其‘具象’重生。”在李晓涓看来,让这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瑰宝融入现代生活,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所在。
平顶山市陶瓷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郜现营表示,《文会图》场景器物的成功复原,是平顶山、开封、许昌的同仁合作传承陶瓷美学的有益探索,也是汝、钧、官三大名窑在新时代交流、互鉴的有益尝试。未来,希望继续把河南陶瓷文化名片擦的更亮,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