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07-15 14:03
近日,“两名环卫工人高温下翻8吨垃圾4小时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7月1日下午,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抵达大同,在车上时,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在列车上。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当地一家环境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卢女士取得联系。经追踪,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手表,并送还给卢女士。卢女士为表感谢,发送红包给两名环卫工人,被婉拒。
这则“暖新闻”报道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争议的核心,并非否定服务群众的善意,而是追问:这样的“暖心”是否代价太大?当 “暖心” 需要以过度消耗劳动者为代价时,这样的 “温情” 是否已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如何把握城市服务中“温情”与“理性”的平衡?
从事件本身看,游客遗失物品后合理求助,12345 热线快速响应,环境公司积极对接,环卫工人更是顶着污秽完成了 “不可能的任务”,这样的服务态度值得肯定,环卫工人的付出也值得点赞。但若算一笔 “劳动成本账”,就会发现这份 “暖心” 的分量有些沉重 ——8 吨垃圾的分拣强度、4 小时的持续劳作、两名劳动者的投入,与一块儿童手表的实际价值之间,显然存在着难以忽视的成本落差。
公众的质疑,从来不是否定 “为群众办实事” 的初心,而是担忧这种 “不计代价的服务” 可能成为常态。城市服务的优先级需要更理性的评估。“人民的需求就是服务方向”没错,但需求本应有轻重缓急。若遗失的是救命药品、重要证件,如此搜寻或许值得;但儿童手表并不属于不可替代性产品或紧急必需品,这样的劳动强度是否合理?环卫工人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对等的尊重与保障?劳动价值不应被廉价消耗, 真正的城市文明,既要看得见游客的急难愁盼,更要看得见劳动者的汗水与尊严。城市服务资源有限,应建立更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区分“紧急必需”与“普通失物”,避免为低价值物品投入过高社会成本。这种理性不是冷漠,而是让有限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让服务更具普惠性。
真正的城市温度在于对劳动者的珍视与制度完善。事件争议的核心,在于“温暖”的衡量标准。当地将“找回手表”视为温度体现,但网友更在意“如何对待翻垃圾的人”。真正的城市温度,应体现在对劳动者的细节关怀中:为高温作业者配备透气工装、防毒口罩,建立额外劳动补贴制度;更应体现在服务机制的优化上: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工搜寻(如垃圾分拣环节的快速筛查)、明确求助响应的分级标准,让基层工作者的每一次付出都有合理回报,每一份劳动都更具价值。
这场“翻垃圾找手表”的争议,实则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醒:温情不能脱离理性,服务不能忽视成本。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尺,从来不是 “为一件事投入了多少人力”,而是 “用多少智慧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唯有让每个劳动者的付出都得到合理回报与尊重,让每项服务都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样的 “暖心” 才会真正温暖人心。
壹点号 进步路上的小业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